袁玉钊 杜思静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陈博
近日,一起因农资赊销引发的买卖合同纠纷,在蒲江县人民法院大塘法庭得到圆满化解。通过法官的悉心调解,农资经营者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果农也获得了分期还款的缓冲期,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
30余笔糊涂账 法官巧解"连环扣"
"法官,他们卖的农药根本不管用!"法庭上,果农黄某情绪激动地反驳农资店的诉讼请求。原来,黄某长期在该农资店赊购农药化肥,累计欠款达4万余元。农资店多次催收无果后,一纸诉状将黄某告上法庭。
承办法官在审理中发现,这起看似简单的欠款纠纷背后暗藏"隐疾":双方30余次交易均无书面确认,仅有农资店单方记账;黄某虽质疑农资质量,却拿不出任何有效证据。
"必须把账算明白!"法官当即组织双方逐笔核对交易记录。经过整整一天的梳理,最终确认实际欠款金额。针对黄某提出的质量问题,法官明确告知:"法律讲究证据,空口无凭难以维权。"
在法官主持下,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黄某分期偿还2.5万元欠款。签完调解书的那一刻,农资店老板长舒一口气:"多亏法官帮忙,这笔账总算理清了。"
法官以案说法 给农资交易"划重点"
"这起纠纷暴露出的问题具有典型性。"承办法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农资赊销纠纷频发,关键在"三个不":交易不规范、证据不充分、沟通不及时。
"赊销不等于糊涂账!"法官强调,农资经营者务必做到"三有":有签字、有明细、有日期。建议使用三联送货单,买卖双方各执一份,避免日后扯皮。
另外,维权要靠证据链,针对农户常见的质量问题投诉,法官支招:发现异常要立即拍照录像,保留样品并申请鉴定,最好找第三方见证,"证据越完整,维权越有力"。
"打官司不是唯一出路。"法官表示,调解既能保住农户征信,又能让经营者尽快回款,比判决"双输"更划算。据悉,蒲江法院近年来针对涉农纠纷建立"绿色通道",采取"巡回审判+普法宣传"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