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霍县法院驻村工作队员们深入基层,在广袤的雪域高原勇担当敢作为,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抽丝剥茧,凭借法治的力量为群众解开生活的“线结”,不断探寻法治的道路,打通法治的“最后一公里”,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从沉默到行动:一条搬迁之路
初到德雅村,驻村队员杨林眼前呈现出一幅独特的景象:新搬迁的村庄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山沟里,一条道路成为村子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稀薄的空气中弥漫着牦牛粪的气息,这里的安静超乎想象。抬头是辽阔的天空,放眼四周唯有连绵的山脉,仿佛置身于游戏中隐藏的地图。
从那一刻起,他便明白,集体搬迁的德雅村从此成为了他肩头沉甸甸的一份责任。为了给牧民们办理搬迁手续,杨林开启了长达三个月的奔波之路,他穿梭于各个部门,县城到村80公里,有时候一天就得跑4个来回,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时间。他说这件事是牧民的心头石,也成了他的心头石,在法院工作期间,他看到人们解决问题后,走出法院时如获新生的表情,他理解这种感觉,所以他得尽力。
从陌生到融入:一场暖心服务
鲜红的党旗在修贡村飘扬。驻村队员黄海堂坐在牧民的帐篷里喝酥油茶,吃着糌粑,用朴实的语言对党员们说:“党徽戴在胸口,就该想想修贡的未来,想想孩子们以后生活的环境。”
初到修贡村时,他与牧民们交流困难重重,不会藏语成了他开展工作最大的难题。他通过逐户走访,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及时解决当地群众的生活难题。他关注贫困学生和困境儿童的成长,为15名贫困学生争取到助学金和学习用品等共计5万余元,让孩子们能够安心学习和生活。他说作为法院工作人员,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作为第一书记,要能够融入牧民的生活,语言从来不是问题,用心者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
从口号到实干:一次土地守护
知加村环境整治的倡议起初无人响应。驻村队员丹孜泽绒没有空喊口号,而是拿起扫帚,带头清扫村道,渐渐地,牧民们走出家门,握住了自家的工具,知加的环境,开始焕发新生。
为了明确耕地边界,防止耕地被侵占。全村木桩围栏测量时,丹孜泽绒坐摩托从山的东边测量到西边,翻过几重山,再返回知加村定居点,经过3天累计35余公里,顺利完成了全村40余户7342米的木桩围栏测量工作。为了能及时量完,暴雨中仍旧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由于暴雨突袭,他来不及准备雨具,坚持淋着雨徒步量完所有的围栏。他带领着村干部,一户又一户地进行测量,脚上、裤腿上沾满了泥泞。他说法律告诉他住宅是个人的城堡,要想牧民认真生活享受生活,保障他们的住房安全、提升人居环境是很必要的事情。
从责任到使命:一个普法征程
车辆不断打滑,下雪后出村办事再想回来就难了,只有把车放到半途走回去。山顶的八一村冒着袅袅炊烟,驻村队员四郎地吉觉得自从当了第一书记后体力变好了点。
为了给村民办社保,不得不选择大雪天出行。牧区藏语和农区藏语是有很大区别的,不懂汉语的村民们,每次都会不厌其烦地叮嘱她上心自己的事情,尽管她有时听不太懂句子里的寒暄,但每一句叮嘱都让她深感责任重大。在牧区当第一书记,闲暇时就会给牧民普法,八一村的牧民一年四季换四个牧场,面临的问题总是村在人不在、人在村不在、村民因为路途成本高很难参加普法活动,四郎地吉觉得她应该担负起这样的责任,谁在给谁普法,从身边事到可能涉及的领域,尽可能掰开揉碎。她说懂法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政策,所以法治应该普及,应该照亮八一村。截止目前,四郎地吉走村入户,有时一天得打30、40通电话,上百条语音,不到一年时间去30余次面对面精准普法宣讲,发放300余份双语版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借款合同等模版。她说懂法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政策,所以法治应该普及,应该照亮八一村。
或许牧民们未必知道法律具体条文,但能真切的感受到合法程序所带来的影响,也应该算是一种普法的方式。法律不是远方的雪山,不应该只有回响,应是牧民“碗里的酥油茶”——看得见,摸得着,暖到心里。
四位第一书记的故事,是千千万万驻村干警的缩影。他们褪去制服,放下法律文书,高原的风霜刻在他们脸上,却也让法治的种子深植人心。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司法的温度融化了冰雪,而乡村振兴的路,正越走越宽。
(炉霍县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