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熊勇
走进仁寿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一个特殊的展示区格外引人注目。这里陈列的不是普通的展品,而是该院精心收集的各类侵权商品,从假冒名酒到山寨零食,从仿冒箱包到盗版日用品,这些"反面教材"正以最直观的方式向公众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知识。
"以前只在新闻里听说假货,没想到能在这里亲眼看到,有些仿得实在太像了!"前来办理业务的市民张先生驻足展示柜前,仔细比对真假商品的差异。展示区内,一瓶瓶"高仿"白酒、一盒盒"山寨"化妆品整齐排列,其中一款假冒"国窖"酒的瓶身标签印刷模糊,瓶盖防伪标识与正品存在细微差别,若非专业人员很难辨别。
为了让普法宣传更加生动有效,该院在每件展品旁都配有详细的对比图解和侵权手段说明。法院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展品都是近年来审理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查获的实物证据,通过"以案说法"的方式,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具体可感。
"这个展示区太有教育意义了,我以后购物一定会更仔细查看商品细节。"一位正在参观的企业负责人表示。
仁寿县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打造这一展示区是法院延伸司法服务、创新普法形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该院通过公开审理典型案件、发布侵权案例白皮书等多种方式,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下一步,法院还将结合"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节点,开展更多形式的普法宣传活动,为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和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司法力量。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普法方式,打破了传统宣传的时空限制,让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真正入脑入心。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此类创新普法形式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