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夕又
易蓉,女,46岁,中共党员,1999年8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成都金牛公安天回派出所四级高级警长。从警25年,始终扎根户籍岗位,先后荣获个人三等功1次,个人嘉奖7次,荣获优秀公务员、“平安成都”建设工作成绩突出个人等荣誉。
在天回派出所办证室的窗口前,总有一沓摞得整整齐齐的材料、一部响个不停的电话,和一个带着温和笑容的身影——她是易蓉,群众口中的“蓉姐”。2005年至今,她在这里一守就是20年。从手工填表的“纸上时代”到“一网通办”的智能时代,她像一枚钉子,把自己“钉”在窗口,用日复一日的“超长待机”,把方寸之地变成了群众心里的“安心站”。
“蓉姐在,办事不拐弯!”
“补身份证带公安机关颁发有效证件就行,三分钟填表,15个工作日送到家!”
这句话,易蓉每天要念叨几十遍。有人觉得户籍工作“就是填填表”,可她却说:“每一张表背后都是老百姓的急事!”孩子上学卡在户口迁移、老人看病急着补证、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熬夜咨询落户政策……这些“人生大事”,她比谁都上心。
一次,一位聋哑群众急匆匆冲进大厅,急得满脸通红却说不清需求。易蓉二话不说,抓起纸笔就和他“聊”了起来。半小时后,材料齐了,她还特意在档案袋上画了个笑脸。同事打趣:“蓉姐,您这服务还带‘表情包’啊?”她摆摆手:“群众揣着难处来,得让他们揣着舒心走!”
“线上办结,线下省心”
如今业务搬上“云端”,可易蓉的“轴劲儿”一点没减。电话咨询太多?她直接把座机转接到自己手机,连吃饭都攥着手机回消息;老人不会线上操作?她手绘“傻瓜教程”,截图标箭头、录语音指导,甚至让家属加微信“远程操控”。
去年夏天,两位外地游客临近下班冲进派出所——身份证丢了,酒店入住卡了壳。易蓉刚换下警服,一听这话,转身套上外套:“别急,马上办!”她小跑着调信息、核数据,十分钟不到就把临时证明塞到两人手里:“赶紧去酒店歇着,下回证件可要揣紧喽!”游客连声道谢:“多亏您加班,不然真得睡大街了!”她笑着摆手:“能顺当解决,我加个班算啥?”
“零投诉秘诀:腿勤嘴勤”
经手业务几万件,创下“零投诉”的纪录,靠的可不是运气。问她有啥门道,她总笑着说:“就是多跑几步路,多问几句话。”
材料递到她手里,哪怕勾错一个小方框,她都得反复确认三遍;新政策一出台,别人还在翻文件,她已经连夜整理成“大白话”贴在窗口,连不识字的老人也能听懂;碰上外地群众材料不全,她比谁都急,电话打到对方老家派出所“代跑腿”,省得人家来回折腾。
年轻民警见她天天攥着磨破皮的笔记本、戴着缠胶带的老花镜,桌上还堆着润喉糖,忍不住问:“蓉姐,您这么拼图啥啊?”她拿出群众亲手写的感谢信:“蓉姐在,办事不拐弯”,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一起:“瞧见没?这就是我的‘军功章’!”
窗口很小,装不下惊天动地;窗口很大,盛满了人间烟火。
20年光阴,易蓉把自己活成了群众心里的“活地图”——政策咨询“秒回”、疑难杂症“包办”、急难愁盼“接单”。若问初心是什么?答案早刻在每一句承诺里:“您的事,交给我,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