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杰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杨棕贤
在雅安市名山区的万亩茶园中,无论游客抬头,或者低头,总能发现一抹“枫”景。天空中,如同蝴蝶般翩然起舞的无人机,正不知疲倦地播放着朗朗上口的普法歌谣;茶树间,一支支蓝红相间的队伍挎着警务背包、手拿宣传资料,穿梭在茶农、游客中……伴着一路的茶香、花香,他们将平安的种子洒向了辖区的每一处角落。
这抹警务创新的清香,源自雅安市公安局名山区分局创新打造的“一村一辅警夯基础、茶源义警拓群防”双网融合体系。当“一村一辅警”遇上“茶源义警”,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警灯闪烁
映出万亩茶园的平安倒影
宋坤虎(右一)和同事帮助茶农拾起打翻的茶叶
3月23日早上7时许,百丈镇万亩茶园笼罩在薄雾中,一盏红蓝警灯划破雾气,朝着该镇东河桥方向疾驰。车上,名山公安百丈派出所包村辅警宋坤虎面色凝重,拿着对讲机说着什么,“收到,我们正前往案发地,预计还有3分钟到达。”
23日凌晨2时,位于东河桥附近的一家便利店发生了一起入室偷盗案。店主汪某开门时,发现店里一片狼藉,经简单盘点,发现损失达5000余元,便拨打百丈派出所“3355211”专线电话报警。宋坤虎等人到达现场后,经过排查、查看监控,发现该起盗窃案的作案嫌疑人有4名,他们“全副武装”,所有特征均隐藏在帽子口罩之下,为破案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见状,宋坤虎另辟蹊径,从核对嫌疑人面部特征,转向记录他们的穿着打扮。“我需要拍下他们的衣服、鞋子细节,说不定有用。”面对监控像素不高的难题,他毫不气馁,用手机拍下来4名嫌疑人的服装细节,并将照片群发在“茶源义警”的工作交流群中,希望利用群防群治队伍的力量找到线索。
当日晚上,案件侦破的转机出现了。正在值班的宋坤虎接到“茶源义警”杨宪(化名)提供的消息:“坤虎,路边有人打群架,我发现有个人穿的鞋子像照片中嫌疑人穿的。”宋坤虎和同事赶往现场,在制止双方的过程中,那双“特殊”的球鞋让他眼睛一亮。突击询问后,嫌疑人胡某承认了自己的盗窃事实,并提供了另外3名人员的信息。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这场看似偶然的突破,实则是“一村一辅警”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必然。2019年,百丈派出所探索成立“茶源义警”群防群治队伍,利用“义警”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助力基层治理。
“茶源义警”创建后,宋坤虎心中隐隐有种感觉:“今后的基层治理,不应只是派出所‘单打独斗’,还应充分利用群防群治力量!”凭借着这缕想法,宋坤虎成为百丈镇千尺村的包村辅警后,利用工作之余,就“泡”在了千尺村,向该村“茶源义警”请教经验、询问村情,与村民聊聊家常唠唠嗑。久而久之,宋坤虎变成了当地村民心中的“香饽饽”,遇到什么难事急事,大家都想得到他的帮忙。
宋坤虎提醒村民骑摩托车需要佩戴头盔
3月24日,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发生在千尺村。在宋坤虎和“义警”姜国(化名)提供的线索下,名山公安交警大队百丈中队迅速锁定肇事人员,划分责任,签署责任认定书。因未造成严重后果,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协商解决赔偿事项。
“办案就像采明前茶,既要眼疾手快,更要懂时节规律。”结案后,宋坤虎在包村日志里这样写道。泛黄的日志本里,还记着一些特殊的日子:2019年“茶源义警”授旗仪式的火热场面;2025年春茶季警民联合巡防,那天,警用摩托车与身着红色马甲的身影“并驾齐驱”,红蓝警灯映照着满山苍翠……
走村入户
绘出万家灯火的问诊地图
余瑞和“茶源义警”在茶田中向茶农普及法律知识
3月24日晌午,当记者见到余瑞时,他正端坐在车岭派出所办事窗口前,认真梳理着未完事项。余瑞是车岭派出所的一名辅警,和所里其余7名辅警一起,负责辖区9个村、1个社区的包村工作。“我们这边是灵活包村制度,除了值班人员外,其他辅警需到负责的村、社区走访摸排。”余瑞告诉记者。
余瑞和其他包村辅警还有些不同,他是所里窗口的办事员,只有当同事临时有事时,才暂时接替同事的包村工作。不过余瑞也会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前往辖区各村走动,和村民、“茶源义警”打成一片。“越是基层的工作,越要讲究方式方法。当他们认识我、熟悉我了,村里发生什么事情会第一时间告诉我;来窗口办事时,也会更加信任我。”
今年年初,“茶源义警”刘杨(化名)便向余瑞告知了一条线索。张某家因孩子的学习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余瑞了解详情后,决定采用“背对背”调解的方式,通过对双方分开劝说、耐心释法明理后,家长承认了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孩子也答应父母要好好学习。
这样的矛盾纠纷上报、调解,是“茶源义警”和包村辅警们的看家本领。比起民辅警,土生土长的“义警”更加了解村里每户人的情况,也能及时获悉矛盾纠纷的发生地,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如果能调解就当场调解,调解失败,便上报给包村辅警,“警民合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
村里有多少人、多少车,谁家里有精神病人,谁家人最近又出去打工了,最近村里有没有陌生人出入等等,这些信息“茶源义警”都清清楚楚。2022年12月的一天,“义警”陈军(化名)将一名50余岁的中年男子带到了车岭派出所,那日,正好是余瑞值班。原来,该名男子从小和家里不和,便前往云南打工,这一去就是数十年。2015年,因亲人纷纷去世,加之无法联系上该男子,派出所便依法注销了男子的身份信息。他这次回来是希望通过当地派出所的帮助,重新登上户籍。
了解情况后,余瑞一边整理当事人笔录;一边向男子在云南所在地的派出所、当地村委会请求协助,核查男子所言是否属实……经过数天连续奋战,终于让这名漂泊半生的游子重获身份。“当他把新户口本贴在胸口时,我真正理解了‘警民鱼水情’的分量。”余瑞感慨道。
余瑞和“茶源义警”在茶市里解答茶农疑问
像这样“茶源义警”和包村辅警之间“打配合”的情况很多,眼下正值春茶交易旺季。他们时常组成“护茶小分队”,清晨在茶田、茶市讲解防诈知识,傍晚入户宣传交通安全,致力于把法律条款转化成茶农们听得懂的“田间话”。
行走在茶香四溢的乡间小路上,“有事找义警,难事找辅警”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口头禅,警民携手绘就的平安画卷,正如春日茶芽般生机盎然。
搭建机制
做好双网融合的后勤保障
近年来,名山公安探索“一村一辅警”+“茶源义警”机制融合,提出“一村一辅警夯基础、茶源义警拓群防”双网融合体系,持续夯实基层治理根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为了进一步激发‘义警’们的工作积极性,现在‘义警’的装备由我们统一配发,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凝聚力。”名山公安治安大队大队长秦海文向记者介绍道,同时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打造“茶源义警”积分榜,根据积分来颁发荣誉、兑换奖品等,有效提升“义警”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可持续性。
今年,名山公安将“预防、护航、严打”三大警务工作融入双网融合体系中,组织包村辅警、“茶源义警”深入各自联系村,全面铺开矛盾纠纷排查、安全知识宣传等工作。3月以来,排查整治道路交通安全隐患13次,开展安全检查90家次,发现整改安全生产隐患12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98起;破获刑事案件19件,抓获犯罪嫌疑人26名。
此外,还推进智慧警务下沉至基层所,提升包村辅警和“茶源义警”的工作效率,将有限的资源转到更重要的事情上去。依托“麒麟天巡”智慧警务平台,搭建起完善的“无人机+警务”工作机制,推动无人机在派出所层面一体化指挥、秒级接处警、现场处置等应有场景的融合运行,助力城市规划、山林(水域)巡检等工作;同时,推进“走村入户”向“+智慧化动态采集”转变,构建社区信息数据池,全面涵盖矛盾风险排查、线索举报、重点群体等内容,实现“数据多跑路”。
实施双网融合体系后,曾经乡村治理“警力下沉难”“抵达现场慢”等难点堵点问题也被成功“疏通”。如今,名山区在包村辅警、“茶源义警”共同的努力下,村、镇、区三级基层治理网络紧密联系了起来,构建出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大格局。
从无人机巡航的茶山天际线,到“茶源义警”用大脚板绘出的“民情地图”,名山公安用“一村一辅警夯基础、茶源义警拓群防”双网融合体系证明:真正的平安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警民同心守护的万家炊烟。当派出所窗外的茶苗又抽新芽,“双网融合”播撒的共治种子,已在万亩茶园中绽放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绚丽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