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郝飞
预付式消费看似优惠多多,实则暗藏 “陷阱”。这不,有人就因为买了体育培训课想退费,和商家闹得不可开交。近日,成都温江法院成功调解一起涉体育培训的服务合同纠纷案件,通过柔性司法化解矛盾,既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为企业经营留有余地。
2023年9月,消费者陈某某购买某体育培训机构价值8780元的篮球培训课程。后因个人原因,陈某某要求解除合同并退还剩余6145元费用,经多次协商未果后诉至温江法院。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考虑到双方对立情绪较小,且培训机构仍在正常经营,遂决定采取 “调解优先、柔性解纷” 的方式处理该案件。首先分别与双方深入沟通,明确陈某某因迁居需退剩余77节课程、培训机构因经营困难不愿全额退款的核心诉求;随后向双方释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典》相关规定,指出消费者有权解除合同但需承担合理损失,企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加重消费者责任;最终提出 “课程转让+保底退款” 方案:培训机构于2025年4月24日前以不低于4500元转售课程,逾期则直接支付向陈某某支付4500元。最终双方达成一致,陈某某自愿撤回起诉。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考虑到双方对立情绪较小,且培训机构仍在正常经营,组织双方进行调解。经释法明理,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培训机构将剩余课程以不低于4500元价格转让,转让款直接支付陈某某;若未按期转让成功,则由培训机构直接支付 4500 元。
法官提醒广大消费者:一是要理性选择商家,优先考察经营者资质及市场信誉,避免因低价优惠冲动消费;二是规范签约行为,注意留存书面合同、付款凭证等证据,明确约定退费条件。对经营者而言,应当诚信经营,在合同中明确告知消费者权利义务,建立合理的退费机制,共同维护预付式消费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