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已来 预见未来:简阳法院这场论坛解锁司法队伍成长“三重密码”

  
2025-04-10 17:40:54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夕又

星河倾野,起于萤火相簇;法脉赓续,兴于精耕不辍。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夯实法院队伍司法政策理论、法务功底和审执实务能力,打造高质量司法队伍,简阳法院以“相互成就”为理念遵循,取“萤萤之火、相互映照”之义,实施“萤照计划”,从实务知识、实务能力切入,搭建“自讲自学、研学一体”的知识共享平台,致力于提升队伍研、学、操能力,积个人成长的“一小步”,成助推法治进步的“一大步”。

近日,简阳市人民法院“萤照·思享会”火热开讲。以“遇见已来 预见未来”为主题,5名挂职干部携实战经验“返场”,通过“办案破局·管理赋能·创新突围”三大篇章,与全院干警展开一场穿透业务壁垒、激荡改革思维的深度对话。党组书记、院长钟晞鲲出席并作活动总结。


第一篇章·办案破局

从“被动接招”到“主动控场”的办案进化论  

“基层法官的成长,是从‘办案小白’到‘节奏大师’的蜕变。”民二庭陈曾法官以中院挂职期间400余件案件的淬炼经历,抛出“心态破冰、效率突围、节奏掌控”三大秘诀。针对基层法官常被当事人“牵着走”的痛点,他总结提出了“三段式排期法”:庭前严控鉴定启动标准、庭中设定争议焦点锁定期、庭后推行文书“48小时初稿制”,实现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12天。  

在我院挂职干部熊昕法官(成都中院法官助理)则以“从打杂到独当一面”的成长曲线,展现司法“预备役”的高速进阶,为我们精准阐释了为什么压力是成长的加速器。

在我院挂职干部朱熔成副院长(武侯法院民二庭庭长)以大体量基层法院人均办案800+的震撼数据,揭秘“流水线式团队协作”模式——由助理分层处理事务性工作、书记员标准化流程操作、让法官专注核心审判,为人案矛盾化解提供新思路。  

 青 蓝 对 话  

“中院如何实现‘1名法官+2名助理+1名书记员’的高效协同?”面对法官助理李科的犀利提问,熊昕亮出“工作秘籍”:“我们实行案件‘红黄蓝’分级管理,简单案件助理全程跟办、疑难案件法官全程主导,让团队每个人都是‘关键齿轮’。”

我院在成都中院挂职干部张杰法官关于“破产案件如何避免久拖不决”的困惑,则引发朱院长“预重整机制+关键节点督办表”的实战经验分享。


第二篇章·管理赋能

从“单兵作战”到“体系作战”的管理方法论  

“真正的管理者,要能看见‘看不见的问题’。”行政庭副庭长魏曜结合在成都中院行政审判团队挂职期间的学习经历,提炼了“压力可视化、业务标准化、组织弹性化”管理三策。通过展示团队自创的“情绪温度计”压力预警系统和“案件风险热力图”,生动诠释如何将抽象的管理转化为具象的动作:“当3个团队同时亮‘黄灯’,立即启动AB岗互助;发现5件同类案件出现程序瑕疵,马上启动审判指引程序。”  

面对立案庭副庭长薛颖“个性化疏导如何落地”的追问,魏曜现场演示“五分钟共情话术”,一句“我知道你此刻的焦虑值有7分,但我们一起把难度分解到5分以下”引起干警共鸣。

 

  第三篇章·创新突围

从“经验依赖”到“破界思维”的创新启示录  

“创新不是推翻重来,而是给传统机制做‘微创手术’。”曾参与四川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的鲜于名名副主任,以三个“破界思维”点燃创新引擎:“破认知之界——用认知革命重新审视创新的内涵,打破传统的自我桎梏,实现从'不可能'到'可能';破思维之界——聚焦问题预设答案,在执行中验证逻辑、修正方向,实现从'不确定'到'确定';破价值之界——创新的价值不在于尽善尽美,而是在实践中优化,从'不完美'到'更好'。”

当审管办雷瑶提出“思维固化如何破冰”时,鲜于名名副主任给出“三换”锦囊:换场景(到一线蹲点找灵感)、换角色(模拟当事人体验流程)、换工具(借助AI等新型生产工作)。

朱熔成副院长更以武侯法院“审判流程再造12版”的迭代史证明:“创新是从60分到80分的持续精进,而非追求100分的颠覆。”

钟晞鲲院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在“遇见”中照见,在“预见”中突破,本次“萤照·思享会”既是挂职成果的“验收场”,更是全院干警的“充电站”,全体干警要跳出“能力陷阱”,拒绝“闭环自洽”,让本领恐慌成为务求精进的起点,让办案痛点成为管理赋能的焦点,让管理难点成为触发创新的起点。”  

未来已来,成长可期。简阳法院将持续以“萤照计划”为平台,构建“经验共享、问题共研、创新共践、共同成长”的发展生态,让每位干警都能在司法事业的星辰大海中找准自己的坐标,散发自己的光辉。

编辑:王硼   校对:何盈巧   审核:刘祥玖 吴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