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27年前的借条,迎来温情结局

  
2025-04-09 16:21:34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昌文

一张27年前的借条,一场关于13400元的借款纠纷,跨越四分之一个世纪后,在成都市新津区法院法官的努力下,于近日终于迎来了一个温情结局。

1997年4月,王某以经营困难为由向李某出具《借条》借款13400元,之后数年未归还。2024年11月,李某将王某诉至成都市新津区法院。庭审中,王某主张该款项当时并不是借款,而是一笔运输款,只是以借条方式体现,并称在借条出具后曾现金还款6000元但未有凭证,现同意再归还8000元。原告王某则坚称系真实借贷,要求归还10000元,双方一直僵持不下。

面对双方各执一词,承办法官开启“明察秋毫”模式,从双方提交的证据入手,对案件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承办法官认为,案件双方当事人争执较大,纠纷发生时间太久远,双方诉求差距太大,案件预计无法进行调解。秉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法官团队通过电话多次与原被告二人沟通,进行“背对背”释法说理。

鉴于原被告年岁已高,应诉参加庭审不合时宜,争议的扩大不宜其身心健康,法官遂从此角度对他们晓之以情。通过了解案情得知,原被告曾是朋友,一起做生意,欠款是做生意时产生的,双方要衡量朋友情宜与案件争议的孰重孰轻。针对案件争议焦点是否现金归还,结合货币购买力的上升,原被告各退一步。

承办法官告知原告,借条年代久远,举证是否出借款项有难度,如果王某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李某需要举证有进行过催收,若诉讼时效经过,走诉讼途径不会胜诉。承办法官同时告知被告,提出归还款项以及不是借款很难举证。且1997年的13400元购买力远大于现在,李某也没有主张利息,这是很大的让步。

经多次沟通,双方最终接受法官建议,同意进行调解。

原定调解日临近却突生变故,王某因胆结石手术住院,无法到达现场,李某也因身体不适挂着吊瓶赶到法院。承办法官立即启动“云端调解”方案,通过微信视频连线病床上的王某。最终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王某当场向李某微信支付8000元,并附言:“谢谢了。”李某也回复到:“客气了。”

自此,缠绕27年的心结在双方礼貌的问候中烟消云散。望着两位花甲老人隔空释然的笑脸,法官团队感慨万千。

“这不仅是13400元的纠纷,更是一场关于诚信与法治的考验。”承办法官谭小雨表示,面对陈年旧案,既要严守证据规则筑牢公正底线,也需用同理心唤醒当事人的理性认知。

编辑:贾知若   校对:何盈巧   审核:刘祥玖 吴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