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夕又
“跳广场舞要注意时段,王姨咱们到社区活动室练吧”“邻里间多包容,张婶杨哥咱们坐下来喝杯茶”……近日,在沙河源派出所辖区,民警们日复一日穿梭在街头巷尾,用“家里人”的亲切化解着家长里短的矛盾。正是这种“常走常亲”的群众工作法,让警民关系真正实现了“人心近了,自然亲了”的治理境界。
一呼百应·党政联勤
激活基层治理“新引擎”
面对基层治理中频发的噪音扰民、邻里纠纷等矛盾,如何构建更加安定祥和的社区环境便也成为了沙河源派出所的“命题”。沙河源派出所借助“社区警校”这一平台,聚焦“一呼百应·党政联勤”这一模式,将辖区街道办事处、社区、物业等各方联系起来,开展矛盾纠纷座谈会,积极开拓基层治理共商共治的崭新思路。本次座谈会出席人员有沙河源街道平安办主任张远华、沙河源街道平安办副主任龚浩、街办城运平台科长赵思法、沙河源派出所所长黄建、副所长黄勤、各社区代表以及社会力量等。
张远华分享了“蓉义卫”最小应急单元群防群治力量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及群防群治奖励政策;黄建向参会人员介绍了“一呼百应·党政联勤”工作的背景及由来,向社区工作人员、社会治理力量、居民代表汇报了沙河源派出所平安建设工作的成果并鼓励各界社会力量在平安建设工作向好的态势下更加积极的参与“一呼百应·党政联勤”工作。
“上月处理广场舞噪音纠纷时,我们通过'一呼百应'系统同步联动街道综治办、社区网格员,三天内促成公园管理方开辟专用场地。”座谈会上,沙河源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副主任杨波借助“一呼百应”系统里的实际案例展开阐述。这个集信息共享、任务派发、跟踪督办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实现了矛盾纠纷"发现-处置-反馈"闭环管理,使85%的纠纷在萌芽阶段即获化解,让矛盾从大化小,从小化无。
座谈会上,物业经理王女士深有感触:"过去遇到商户纠纷总怕事态扩大,现在系统里一键上报,各部门半小时内就会协同到场。”
党建领航·章程护航
搭建警社共治“联心桥”
随着座谈会的深入讨论,着重指出,“一呼百应”系统能帮助多方解决协调联动,但依旧存在矛盾纠纷化解中“职责交叉、联动不畅”的难题,沙河源派出所联合各方依托党建引领,制定《‘一呼百应’责任清单》,明确"四方责任"体系:
一是公安机关主责监管:统筹社会力量,建立纠纷分级响应机制;
二是街道政府统筹协调:配置治理资源,建立"一事一策"解决方案;
三是社区组织前端化解:组建“物业调解队”“法律明白人”等群众自治力量;
四是社会单位协同共治:物业落实“15分钟响应”机制,商场建立“商户议事会”。
过去是单打独斗,现在是集团作战。该模式促成辖区矛盾纠纷同比下降42%,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6%,让党建“红色引擎”与“一呼百应”机制进一步深度融合。
科技赋能·脚板丈量
绘就平安幸福“新枫警”
夜幕降临,派出所指挥大厅的电子屏上,“一呼百应”系统仍在实时更新着社区动态。值班民警轻点鼠标,一条噪音预警信息即刻同步到街道、社区、物业三方终端,同步启动“线上派单+线下走访”双线机制——科技平台精准锁定矛盾点位,社区民警携带移动终端上门调解,日均两万步的足迹丈量出平安的温度。
这种“云端预警”与“铁脚板”的深度融合,正在将“平安喜乐”的愿景转化为万家灯火的温暖现实。在智慧治理框架下,无人机巡检高空违建、智能感知设备监测消防隐患等科技手段,与民警“敲门入户”的民情采集相辅相成。
未来,沙河源派出所将进一步拓展“平安商户联盟”“院落智理委员会”等载体,通过党建联建协议深化与辖区单位的协作,让“枫桥经验”在智慧治理中焕发新生机。
辖区叶女士说道:“如今矛盾少了,笑脸多了,民警和社区干部就像自家亲戚,有事随时能找得到、靠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