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理县检察院的实习岗位上对检察职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所学专业知识在检察实务与课题研究中得到有效运用,对毕业后职业规划更加明确了。”今年3月,理县检察院迎来新一批法学专业实习生,来自西南石油大学的本科实习生田玉焜对自己的实习经历颇有感悟。
作为西南石油大学法学专业实习基地,自2018年9月起,理县检察院每年都会迎来2批次实习生。四川省检察院“1+13”检校合作启动后,理县检察院对该工作从系统谋划、深化合作、激发潜能等方面加以改进,研究完善高质效办案的具体标准和实现路径。
加强统筹谋划,释放检校合作驱动力
“建议根据实习生个人专长,将实习岗位设在各检察业务科室,激发实习生潜能,在实践中掌握检察实务、开展理论研究。”新年伊始,院党组向广大干警征求了实习岗位设置意见,在统筹谋划阶段,双向奔赴的智“汇”之约奠定基础。
该院保障每年接收2批实习生,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各1批,每批次3-5人,实习时间在6个月左右。坚持“业务导向”,将实习生放在业务岗位历练、解决办案一线难题。保障“一名员额检察官帮带一名实习生”,强化检察官“理论导师”培养力度。解决实习生吃住行等问题,按月发放实习津贴,并酌情进行奖励,调动工作积极性。
注入源头活水,激发理论研究内生力
“你们要在课题研究、打造典型案例中多下功夫,为检察理论研究注入源头活水。”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禄强对新一批实习生提出殷切希望。
工作之余,3名实习生经常交流心得。“通过研究本地案例、协助办理案件,我准备开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专题研究,现在已经搭建好了文章框架。”实习生刘坤说。“我认为刑行反相衔接对于检察工作很重要,与我擅长领域很契合,我准备开展研究。”实习生杜敏也有了打算。
去年以来,理县检察院带领实习生围绕基层院发展、未成年人法治保护等课题,撰写理论文章8篇,打造典型案例3个,有效促进了调研成果向务实经验的转化。
坚持学用相长,增强角色转变衔接力
严格考勤、严明纪律,理县检察院要求实习生自觉以检察干警的身份要求自己。“你们最终是要走向工作岗位的,我们严格管理要求、传道授业解惑,是为了发挥好实习基地‘过渡带’作用,帮助你们顺利走向法律实务岗位。”张禄强道出了严格管理的责任与担当。在熟练办公技能、掌握沟通技巧、熟悉办案流程中,实习生们努力在实践中研究如何把“纸面上的法”变为“生活中的法”。
“检校合作既是检察实务与法学教育的‘双向奔赴’,也是‘双向赋能’。对于检察机关而言,需要不断汲取最新法学理论成果作为履职能力提升的‘补给’。”张禄强对下一步工作作出计划,“我们将与校方共同探索合作新领域,积极筹备‘检察官进高校’活动、设立重大研究项目、组建破题攻坚团队,在检校合作这片沃土中汲取营养,把‘借智借力’的效能转化为推动检察工作高质效发展的动能,携手撬动检察实务与法学理论的‘多赢杠杆’”。
(罗霄霞 赵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