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泸州市江阳区公安分局分水岭派出所紧扣公安部、省厅关于“构建协同高效的警务体制机制”的决策部署,抢抓改革创新先机,通过跳出公安“内循环”、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探索推出以“多元集成治理”为标志性特点的“分水岭模式”,破解了农村社会治安防控力量薄弱、手段分散、效率低下的难题。自2022年推行以来,辖区警情、案事件同比下降31%,矛盾纠纷实现“零上交”。农村警务“分水岭模式”已在全区推行,并逐步在市内同类地区试行。
坚持协同理念,多元力量合成“一盘棋”
汇聚阵地、力量、平台资源,构建“党政引领、公安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多元集成治理架构。一是阵地聚合。区委区政府出台《江阳区镇街综治中心实体化实战化运行方案(试行)》,推动基层综治中心、司法所、法庭、公共法律服务站等多个机构整体入驻公安派出所,一体推进基础防范、法律服务、信访接待、司法调解、民事裁定等工作。
响亮提出“打造农村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样板间”,将派出所综合指挥室上升为党政“共治指挥室”,统筹组织全所力量,实行“一室融合多元、一室引领多岗”。明确镇党委书记第一负责、政法委员协助统筹、派出所所长具体负责,将派出所民辅警和其他驻所人员混合编组排班上岗,常态开展支部共建活动凝心聚力。派出所统筹入驻力量缓解警力不足、资源受限压力;入驻力量借力派出所24小时勤务制度解决部门职能全时段值守和快速响应问题,实现多方共赢。
综合指挥室接入泸州市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川善治”乡村治理平台等政务工具,整合泸州“云墙”平台各类公安应用系统、平台工具及社会视频资源,确保综合指挥室从信息研判、指令下达到一线动态推报、落实情况反馈均能做到“双向循环”。
坚持创新驱动,集成机制牵引“同频振”
健全完善多元集成、联动协作、末端执行机制,推动治理要素、环节有效衔接、高效协同。优化统筹运行机制,按照“常态+战时”两种模式运行。平时由派出所所长牵头收集信息、分析研判,统筹调度入住力量开展工作;重大敏感时段、防汛高峰期建立临时指挥部,由镇党委书记亲自坐镇,整合公安、党政全部力量参与应急处置、要素管控,确保万无一失。固化联动执行机制,健全完善“九联”工作机制,实行情报信息联判、社会治安联防、公共安全联守、矛盾纠纷联调、突发事件联处、违法犯罪联管、综合服务联动、平安法治联宣、生态环境联护,采取工单制管理、积分制考核,并通过“日调度、周会商、月总结、季考核、年兑现”方式加强执行环节的动态监督,确保任务指派明确、执行全面、整改闭环。细化末端防控机制,做实“微网实格”,将线下11个实体网格划分为线上98个微信小网格,整合一村一辅警、网格员、村社干部、“岭里乡亲”志愿者开展联合值守,通过与群众沟通交流点对点、零距离,及时掌握社情民意,提早介入预置举措,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科技支撑,治理成效提升“安全感”
深度运用“智慧派出所综合指挥舱”,推动派出所基础工作提档升级。联合响应快速精准,综合指挥室加载“智慧派出所综合指挥舱”,利用市、区两级情指中心等大数据平台及警种资源,及时感知风险、把控治安动态;党政条线气象水文、地质险情等实时信息全部纳入综合研判,实现情报信息一点汇聚、指挥调度一键响应、辖区态势一屏总览、勤务管理一图展示,确保在接处警、突发事件、防汛抗旱等工作中能快速反应、协调联动、合力攻坚。基础防范全面精准,“智慧派出所综合指挥舱”整合辖区各类感知设备,推进“人、车、物、事、网、组织”等基础数据的多维采集,通过打通12345、麻辣社区等诉求平台,搭建矛盾纠纷风险预警等预警模块,及时研判核查深层次、高风险矛盾隐患,推动派出所工作从“防范发案”向“防控风险”转变。通过“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对非治安类纠纷定向派单、流转、监督,进一步完善“三调联动”与司法确认相结合的调处新格局,排查矛盾纠纷169起,化解169起,实现100%就地、就近调处,无一“民转刑”“刑转命”发案。重点管控高效精准,“智慧派出所综合指挥舱”根据辖区管控需要,按需“定制”大数据场景应用,运行相关管控模块,全量收集动态信息,智能研判预警,指引精准管控;引入的大型活动管控模块对重大庆典、民俗活动实行圈层化管理,风险防范引导更加明确,安全事故保持“零发生”;农村道路上线运行“电子劝导员”,交管工作效率显著提升,路面事故总量减少近50%。
(泸州市公安局江阳区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