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宁县泸沽镇地处凉山州北大门,是南方古丝绸之路灵关古道的通关隘口,也是“全省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近年来,泸沽镇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枢纽工程”,推动资源整合、机制创新、科技赋能“三力齐发”,打造“一站式”解纷主阵地,形成“前端排查预警、中端多元调处、末端跟踪问效”的全链条矛调体系,狠抓“四个三”建设,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泸沽镇组织镇、社区、司法所、派出所联动调解纠纷
泸沽镇光明村调解处置邻里边界纠纷矛盾
泸沽镇关索城社区调解老人赡养矛盾纠纷
坚持党建引领,建强“三级贯通”治理体系
党委统筹定方向。将“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建设纳入镇党委“一把手工程”,制定《泸沽镇“一站式”矛调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组建由党委书记挂帅的专项工作组,整合辖区内镇综治中心、泸沽法庭、县检察院驻泸沽检察室、司法所、法律服务工作站等6个部门力量,实现矛盾纠纷化解“一站式接收、一揽子统管、全链条处置”服务平台。
阵地融合强基础。构建“镇中心-社区分中心-网格工作站”三级架构,在18个村(社区)设立村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配备专职网格员46名,一村一辅警18名,每村(社区)配备5-8名综治员。创新“网格+警格+综治员”多网融合机制,自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暨“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成立以来,排查化解苗头性矛盾168件,化解165件,化解率98.2%。实现“小事不出格、中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闭环处置聚合力。建立“诉求受理-分类流转-跟踪督办-反馈评价”全流程体系,整合12345热线、网格巡查、群众来访等8类诉求渠道,实行“一窗统收、智能派单,分类流转”。通过全流程闭环管理,矛盾纠纷化解周期同比缩短42%,重复信访率大幅下降。
突出资源整合,实现“三管齐下”治理格局
创新政企联动模式。与辖区8家重点企业建立“平安共建点”,在嘉华锦屏特种水泥、锦宁矿业集中区设立联合调解站,成功化解涉企纠纷6件。健全“风险评估+全周期服务”模式,预防性化解征地拆迁矛盾4起,保障重大项目落地零阻工。
激活社会组织效能。培育“德古协会”“乡贤调解”等特色调解组织2个,吸纳乡贤能人、法律明白人54名。2024年通过社会力量调解婚姻家庭、土地纠纷、劳资争议等案件63件,调解成功率93.5%。
推进智慧赋能工程。整合“雪亮工程”视频监控点位、镇政府视频监控点和护林防火视频监控点,构建全域覆盖的智能防控体系,全面提升全镇的治安防控能力、突发事件应急水平。
注重源头预防,健全"三防并举"长效机制
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建立“中心受理—部门协同—镇村联动”的调处机制,实现网格员、村组干部、德古、五老人员、法律顾问等工作队伍全程参与全域覆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基层治理体系。2024年,依托平台共处理各类事件6951件,排查化解潜在风险隐患247件,基层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创新普法教育模式。推动普法宣传与移风易俗工作深度融合,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宣传引导,在尊重传统习俗的基础上,移歪风、树新风、化矛盾、促和谐。
完善督办工作机制。制定《矛盾纠纷分级分类处置规范》,实施“蓝黄红”三色管理机制。蓝色(简易纠纷),由村(社区)矛盾调解室即时调解,落实“首问负责制”。黄色(复杂矛盾),镇综治中心牵头组建“法官+民警+乡贤+德古”调解组,实行“一案一专班”。红色(重大风险),启动党政主要领导包案机制,联动县级资源攻坚化解。
深化品牌创建,拓宽“三维服务”实践路径
打造“德古+法官”调解服务模式。整合彝族传统“德古”调解资源,建立彝汉双语调解人才库14人。制定《矛盾纠纷分类处置指南》,形成“民间调解先行、行政调解跟进、司法调解保障”的梯次化解体系。
打造区域治理示范服务样板。筹集49万元,建成镇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1个、村(社区)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18个。镇级规范设置接待、调解、法律咨询等13个工作窗口,配备专职调解员、法律顾问等专业力量6名。村级明确负责人、联络员和调解员,设置服务窗口、公开服务电话,实现了群众诉求“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目的。
持续推进“六无平安”服务创建。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深化“六无平安(村)社区” “平安镇”常态创建,与服务于创建、以创建促和谐,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工作目标。近年来,全镇5个村(社区)先后获得县级“六无平安(村)社区”表扬,1个村(社区)获得州级表彰。
(冕宁政法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