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柯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罗孝伟
3月10日,大英县花园街社区的水晶城小区内,居民们三三两两聚在新建的休闲活动中心唠家常,孩子们追逐嬉戏的笑声回荡在整洁的楼宇间。这个曾经的“三无小区”如今已成为省级基层治理示范点,居民满意度从不足40%跃升至95%以上。
这样的蝶变,源于大英县创新实践“红色物业+法治护航”治理模式——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引擎,法治护航整合多元治理力量,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该模式不仅在基层“多点开花”,还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基层治理新路。
党建引领+法治护航 激活社区治理“红色引擎”
区别于传统物业的营利属性,“红色物业”彰显着大英人的治理智慧。“红色物业”到底是什么?和传统物业又有何区别?
大英县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但宝言简意赅地给出了答案:“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红色物业’是由县委主导搭建平台,法治护航协调各方资源,由社区集体建立物业公司,以服务居民为主导,不以盈利为目的,最终达到社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
“红色物业”并非简单的物业管理企业,而是一套以党建为引领、法治护航下,多方协同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红”在四个方面。
“红”在政治引领,筑牢治理根基。大英县创新“县委主导+街道党工委统筹+社区党组织联办+公司化运营”模式,老旧小区所在社区成立非营利性社会企业—“红色物业”公司,同步成立“红色物业”党委,把党的领导写入公司章程,强化公司由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第一时间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到位。同时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兼任党委书记,吸纳党员骨干、居民代表和志愿者参与管理,确保党组织在物业服务中的核心地位。
“红”在法治护航,夯实平安基石。大英县将法治思维贯穿“红色物业”服务全过程,创新构建“1334”法治护航体系。组织“红色物业”专题学习小区依法治理《工作导引》和《操作指南》,推广成立“网格员+调解员+法律顾问”联动纠纷调处组织,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预防、化解、回访“一体化”调解工作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充分发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作用,完善调(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裁(行政裁决、仲裁)、审无缝衔接机制,对简单案件由人民调解快速介入形成调解协议,由法院进行司法确认,调解不成的复杂案件转入审理程序,让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形成闭环。开展物业合同“法治体检”、创建“法治楼栋”、举办“以案释法”讲座、物业费缴纳纳入信用体系四项法治服务,推动治理手段法治化。
“红”在共建共享,激发自治活力。建立财务管理审计制度,由街道党工委指派专业人员每季度对“红色物业”公司进行财务审计,将入驻小区物业管理费、停车位租赁等费用纳入统一管理,将盈利收益用于小区公共支出和转移补贴。整合县域资源,推动“红色物业”可持续“造血”,实现资源变资金、资金换服务良性循环。建立“红色物业”服务制度,平时开展常规物业服务活动,出现重大突发事件时,应急一键响应,配合社区入网入格入户,开展代购代办等服务。
“红”在服务为民,破解民生痛点。坚持以居民为中心,构建“1+2+N”管理架构,建立社区书记轮值担任公司负责人机制,选派社区工作者担任新(老)城片区服务组长,公开选聘N个“红色管家”入驻小区,按照居民意愿提供基础服务、个性服务和增值服务,建立“红色物业”公示公开制度,定期公示公开工作开展情况,接受居民监督,同时针对不同小区类型,提供公益托底、业务指导等差异化服务,解决民之所困。
从“三无”到“三有”走出特色物业的实践路径
大英的探索始于基层治理的迫切需求。
2021年之前,大英县域内330个居民小区中,“三无”小区占比高达60%,单位小区、自建房、安置小区占比23%,而社会物业化管理小区仅占17%。这些老旧小区长期缺乏物业入驻,居民难以享受到应有的物业服务,社会治理难题凸显。
为破解这一困境,大英县委主动担当作为,以党建引领为突破口,创新提出了“县委主导+街道党工委统筹+社区党组织联办+公司化运营”的治理模式。在完善组织架构的基础上,率先指导社区成立了“红色物业”公司。初期,县级财政注入起步资金,统筹闲置国有资产作为办公场所,为“红色物业”的顺利起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判解决各类问题,各部门整合资源,共同为“红色物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2021年,随着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全县“一区一策”分类精准入驻,水晶城小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曾几何时,水晶城小区一年换五位业委会主任,无物业愿意进驻,业委会自治难见成效,邻里纠纷频发,物业费收缴困难。然而,自从引进“红色物业”后,小区成立了新的业委会,通过透明化财务管理和保障居民知情权,重塑了居民对物业的信任。同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让小区环境焕然一新,居民满意度不断提升。
如今,走进水晶城小区,只见大门建有智能化的人、车识别系统,路面干净整洁,停车位规划井然有序,最美阳台评比中花朵竞相绽放,居民绘画作品“童趣”盎然。
花园街社区党委书记李正文表示:“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政治化,社区运营管理企业化,通过‘主管、共管、协管’三种方式,高效化解社区各类矛盾纠纷。”
花园街社区联合50余家商户成立“实体商企联盟”,推出优惠活动,既助力商户拓展客源,又为物业带来额外收入,形成居民、企业、社区共赢的良性循环。同时,社区设立“红色慈善基金”帮扶困难户,开发公益性岗位,搭建“智慧就业驿站”促进居民就业,并定期开展法治宣讲、文艺汇演等活动,打造便捷的“15分钟文化圈”。
水晶城小区历经蜕变,从昔日的“三无”小区——无物管、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摇身变成为了有组织、有服务、有品质的“三有”幸福家园。
一个和谐幸福的小区,如何外修“颜值”,内练“气质”?
大英县深度融合法治实践与道德建设,创新推出“积分存折”制度,涵盖七大积分项目,激励居民积极参与普法活动、严格遵守居民公约。同时,结合物业服务质量“红黑榜”与居民履约情况公示,建立全面的诚信档案体系,营造了一个“履约得惠、失信受限”的良好法治氛围。花园街社区智慧治理中心充分利用矛盾预警系统、掌上法律平台、执法联动机制三大数字化平台,不仅显著提高了矛盾纠纷预警的准确率,还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在线法律咨询,有效提升了服务效率。大英县委政法委则依托“红色物业”实训基地,积极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通过实施干警下沉社区、加强法治能力提升以及法治文化普及等措施,有效培育了一支专业化的法治队伍,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的法治意识。
大英县的实践表明,“红色物业”从无到有经历“组织搭建—资源整合—服务创新—长效保障”四个阶段。其核心在于通过党建引领打破治理僵局,法治护航以需求导向激活多方参与,最终实现从“无人管”到“共同治”的转型。这一路径为同类社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尤其适用于老旧小区治理场景。
“大英智慧”引领红色物业 书写基层治理新篇
通过三年探索,大英县“红色物业+法治护航”模式成效显著,物业费收缴率从42%提升至98%,涉物业诉讼案件下降73%,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率保持为零。2025年计划覆盖全县60个老旧小区,并拓展新能源车位管理、数字化办公等智慧场景。大英县“红色物业+法治护航”模式在基层治理中的实践,为老旧小区治理提供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党建引领是这一实践的核心所在。通过将党组织深度嵌入物业管理体系,大英县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成功破解了“业委会难成立、物业公司难监管”的难题。
法治护航则助力基层治理行稳致远。大英县以“红色物业”为载体,将法治建设嵌入组织架构、融入服务流程、植入群众生活,构建起“党建引领把方向、法治规范保公平、德治浸润促和谐”的治理新格局。
居民参与则是推动治理的关键力量。大英县以积分制、议事会等多种形式,充分激发居民的自治热情,实现了从“政府包办”到“群众共治”的转变。
智慧赋能则为基层治理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数字化平台的运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率,还为社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治理与发展之间的良性平衡。
长效投入则是确保服务可持续的重要保障。大英县通过“低收费+多渠道补血”的模式,确保了物业服务的长期稳定,避免了“改造一阵风、过后老样子”的现象。
法治锐评
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大英县以法治为根、智慧为脉,将“制”的刚性约束与“治”的柔性服务结合,不仅破解了治理难题,更激活了社会多元共治的法治动能。“红色物业+法治护航”模式,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法治效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践,为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政法方案。这一模式证明,唯有将法治基因植入基层“毛细血管”,才能让治理创新行稳致远,为法治中国建设交出更有温度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