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零口供 检察机关通过声纹鉴定锁定毒贩身份

  
2025-03-10 16:52:09
     

孙毅  欧静文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夕又

面对“零口供”的贩毒人员,检察机关如何从手机尾号“1234”的通话记录中抽丝剥茧,如何运用声纹鉴定技术“声锁毒枭”呢?——

“通过声纹鉴定锁定犯罪分子的身份是我们对于突破‘零口供’案件的一次有力尝试。无论贩毒人员再怎么隐藏,也终究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近日,成都市金牛区检察院办理的汪某涉嫌贩卖毒品案经过一审、发回重审、二审终于尘埃落定,裁定维持原判。

三缄其口的幕后玩家

2021年10月,成都市公安局金牛区分局禁毒大队破获一起贩毒大案,一举抓获张某及其两名“小弟”,并从张某家中查获新型毒品氟胺酮1300余克。面对铁一般的证据,张某很快认罪伏法,如实供述其带领“小弟”贩卖毒品的事实,还指证与其一起经营火锅店的汪某是贩毒团伙的幕后主使,张某按照汪某的指使“进货”、加工毒品、分销,收到毒资后按比例交给汪某。公安机关随即抓获汪某。经过侦查发现,汪某名下有多套豪宅、多辆豪车,平时经常参与赌博,动辄就是上万元的输赢,然而他与张某经营的火锅店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经济来源十分可疑。

“你们搞错了,我是合法的生意人,从来不碰毒品。张某在经营火锅店过程中跟我有矛盾,而且他本身也是吸毒人员,他是为了报复我才乱说的。”面对审讯,汪某一问三不知,始终否认自己是贩毒团伙的幕后老板。

16段通话录音和神秘的“1234”

随着侦查工作的推进,民警发现该贩毒团伙具有极强的反侦查意识,对贩毒链条中的进货、加工封装、散货、运输等环节进行细分切割,各环节人员仅与张某发生关联,团伙成员定期更换手机号,“小弟”们只接受张某的指令,对幕后老板的身份一无所知。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张某在后续审讯中突然翻供,拒绝指证汪某。侦查工作陷入了僵局。

2021年11月26日,案件进入批捕阶段,金牛区检察院检察官孙毅经与办案民警沟通,得知公安机关在前期侦查阶段从张某的手机中提取了16段录音,意识到这可能是重要的突破口,对录音仔细侦听并翻写成文字,这16段录音均是张某与手机尾号为“1234”的男子的通话记录,通话内容中不仅使用暗语详细交流了毒品进货、加工提纯、分装销售的细节,而且还谈到经营火锅店的情况。综合证据判断,“1234”很可能就是与张某一起经营火锅店的汪某!金牛区检察院据此作出了批准逮捕汪某的决定。

48段微信语音“声”锁“1234”

虽然种种迹象显示汪某很有可能就是贩毒团伙的幕后主使,但是确认“1234”的真实身份仍缺关键一环。公安机关随即到移动公司调取该号码的实名制注册信息和通话清单,发现注册人是一名远在外省的85岁老人,通话记录几乎都是与张某通话,无其他线索可以追查。同时,公安机关对汪某住处进行了多次搜查,没有找到使用“1234”号码的手机,侦查工作再次陷入了僵局。

孙毅查阅了大量资料,提出一个疑问:“既然现在有了16段通话录音,能不能通过声音来锁定‘1234’的身份呢?”为了确认此方法是否可行,孙毅决定向司法鉴定专家寻求帮助。“人的声音和指纹一样,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每个人的语音学特征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分辨出来,而且能够达到刑事证据的要求。”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的专家给予了肯定答复。

解决问题的入口找到了,但实施过程中又一个难题出现了。声纹鉴定需要被鉴定人在自然状态下说出特定的词句作为对比检材,当时正处疫情防控期间,民警无法进入看守所面对面讯问汪某,几次尝试通过远程视频讯问的方式获取汪某的声音样本,但因为传输存在噪声,无法满足采样条件。鉴定声纹的想法“卡”在了样本提取的环节,而办案期限却一天一天的临近了。

“现代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微信,而微信中存储有机主的聊天语音,能不能提取作为检材?”面对困局,孙毅突然灵机一动,提出了大胆的想法。令人惊喜的是,汪某的微信内虽然没有与毒品直接有关的内容,但却有大量使用语音聊天的记录。孙毅对汪某5年来数千条聊天记录逐一审听,排查出48段有比对价值的语音,要求公安机关提取原始文件,与张某手机内的通话录音一起送往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声纹比对。十天后,声学专家出具了鉴定意见,认定微信中汪某的语音与通话录音系同一男子的声音。

在获取声纹鉴定这一关键证据后,2022年7月8日金牛区检察院依法以汪某涉嫌贩卖毒品罪向金牛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庭审现场露出破绽

2022年11月案件开庭审理后,汪某仍然拒不认罪,坚称自己不是“1234”通话者,与张某只是共同经营火锅店的关系。法庭调查环节,孙毅在讯问汪某几个简单的问题后,突然话锋一转:“2021年9月29日,你打电话让张某送两张‘桌子’去某地,并且要他向买家收钱是什么意思?”面对这个看似与案情无关的问题,汪某轻松地回答道:“就是火锅店的桌子,我让他卖两张桌子。”

“你们经营火锅店为什么要卖桌子?而且是在凌晨专门打电话说这个事情?这符合常理吗?这段对话是张某与‘1234’的通话记录,你说你不是‘1234’,为什么会知道?‘桌子’是犯罪分子对毒品氟胺酮的专用暗语,而从张某家查获的毒品正是氟胺酮,难道有如此的巧合吗?”孙毅抓住机会连续发问,汪某这才发现自己在不经意间露出了破绽,在法庭上支支吾吾,无法自圆其说。

最终,法庭采纳了金牛区检察院的全部指控意见,以贩卖毒品罪判处汪某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20万元。汪某不服,提出上诉,近日,法院作出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编辑:谢梦吟   校对:何盈巧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