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烟盒纸和一张欠条

  
2025-03-10 09:26:02
     

 陈雨晨 黄映雪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郭建民  

七旬老人“组队”酷暑“搬砖”……包工头居然玩“消失”,拒不支付?这是怎么回事?

年过七旬的车某与十余名工友曾在包工头陈某承包的建筑工地务工,从事挑沙土、抬石块等高强度劳动,甚至冒着酷暑坚持工作。工程结束后,陈某却销声匿迹,未支付劳务费用。



2025年春节前,车某拿着一张皱巴巴的烟盒纸和一份欠条,到航空产业园法庭求助。烟盒纸上凌乱地记录着做工的工时,欠条上仅有陈某签名,没有身份信息。车某说他好不容易找到陈某签了一张欠条,其他工友手上除了自己记录的工时单外,找不出其他证据。因被告信息不全,立案面临困难。考虑到此案涉及十余名务工者权益,法庭决定以车某为突破口,一揽子解决讨薪难题。自贡市贡井区法院迅速行动,协助车某核实陈某住址,并通过法院查询函确认其身份信息,成功立案。  

立案后,包工头陈某拒接电话、拒收文书,案件陷入僵局。贡井法院立即引导车某申请财产保全,并全程协助其准备材料。2025年春节前夕,法院依法冻结陈某银行账户及微信、支付宝资金。财产被查封后,一直躲避的陈某主动联系法庭,表示愿意配合调解。  

春节后,陈某如约到庭。法官发现其拖欠工资系因工程款未结导致资金断裂,并非恶意逃债。为平衡双方权益,法官采取“背对背调解”:一方面指导陈某通过法律途径追讨工程款,另一方面劝导其换位思考,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安抚车某情绪,明确诉讼目标。经多次协商,陈某最终承诺支付欠薪。  

调解协议达成当日,车某与工友清点劳务费时哽咽道:“本以为钱要不回来了,是法官给了我们希望!”此案是贡井法院践行“小案不小办”理念的生动体现。从锁定被告到保全施压,从柔性调解到延伸服务,法院以“如我在诉”的担当,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

结案后,法官发现陈某还拖欠其他工人工资,遂督促其出具书面欠条并固定证据,避免更多人陷入维权困境。针对务工群体“合同签订率低、证据留存意识弱”等问题,法官还通过现场指导、案例讲解等方式,帮助工人掌握微信聊天记录、工时记录等关键证据留存技巧,提升维权能力。

编辑:贾知若   校对:何盈巧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