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丹
2月27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暨五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宜宾举行。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五年来,川渝两地深入推进川渝地区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协作机制、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努力打造高水平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样板,取得明显成效。
据介绍,五年来,两省市共同实施重点任务148项,召开生态环保工作推进会、座谈会等120余次,各层面签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131项。川渝毗邻19个市、区全年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累计出动3500余人次,发现并推动解决环境问题2000余个,查处违法行为150余起,联合发布典型案例29起;累计共享空气质量监测数据2600余万条、水环境质量数据400余万条。2024年,四川省PM2.5年均浓度首次低于30微克、下降幅度历史最大,15个重点城市首次在全国168城市排名中全部进入前80位,345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持续保持100%,川渝23个跨界国考断面全部达到优良。重庆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保持在325天以上,达330天、同比增加4天,PM2.5浓度下降到33.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4%,蓝天白云成为群众抬眼即见的生活底色。
在深入推进污染协同治理方面,川渝两地进行了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跨流域共治共保、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协同推进固体废物及新污染物治理等探索。其中,为加强跨流域共治共保,设立全国首个跨省市河长制办公室,发布《川渝跨界河流管理保护联合宣言》,构建川渝跨界重点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智慧应用场景,四川331个水站与重庆实现数据共享。在琼江、铜钵河、大清流河、南溪河等跨界河流开展联防共治,143个重点治理项目落地117个、完成投资17.64亿元。2024年12月24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流经四川省达州市和重庆市梁平区的铜钵河成功入选。作为川渝跨界共界河流,铜钵河从昔日的臭水沟蝶变为全国美丽河湖,是川渝两地探索打破区域界限共治跨界河流的全国样板。
在持续加强生态系统协同保护方面,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其中,四川会同重庆联合推进雪宝山—巴山大峡谷片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制定《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2022—2030年)》,编制《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5—2030年)》,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探索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创新模式,建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55个;重庆开州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2—2035年)》,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域、跨流域生态廊道建设,四川省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营造林建设超1164万亩。
在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协同转型方面,协同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协同推动川渝科技创新、协同推动生态价值转换。其中,成立川渝“双碳”产业计量创新联盟,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实现提质扩容,四川省全国碳排放配额累计交易额达到1388.76万吨。两地还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荣昌与泸州等地实现垃圾焚烧及飞灰协同处置。
在不断完善环境治理协作机制方面,强化川渝法规标准共建、完善联合执法监管机制、提升生态环境支撑保障能力、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全民行动。其中,两地协同立法保护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以四川《条例》+重庆《决定》的形式探索协同立法新模式,将区域协作写入《四川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四川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地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标准编制规范》,制定生态环境标准统一制修订计划,协同出台水产养殖业、水泥工业等4项标准,同步推进工业炉窑、砖瓦工业等10项标准制修订,不断夯实川渝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标准保障。
川渝两地环保部门表示,接下来,两地将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抓住战略机遇,协同制定未来五年发展规划;明确重点任务,协同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聚焦主责主业,协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中心大局,协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