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法槌

  
2025-02-18 16:06:18
     

甘文玉 刘春霞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雍剑波

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大楼四楼的走廊尽头,民一庭的干警们低头忙碌着,指尖不时划过手机屏幕。

这看似“摸鱼”的举动,背后却藏着三年如一日的默契——随时关注微信消息。因为,在那些闪烁的群聊里,述说着万家灯火的故事。  

三年前的一个上午,一通试探性的询问电话打来:“法官,发票能微信发吗?我们好核对。”  

这是一起异地公司的买卖合同纠纷,此前双方因来广开庭,辗转两地。想着质证又会让他们来回奔波,法官朱军(广安中院民一庭庭长)灵机一动:“要不建个群?”  

于是,举证、质证、调解,指尖滑动间,千里之外的矛盾悄然化解。

“群里调解省事,省心!”当事人的一句感谢,让朱军若有所思。

原来,“如我在诉”的答案,有时就藏在老百姓最熟悉的方寸屏幕里。

甘某某与谢某某之间的财产纠纷,卷宗里是冷冰冰的数字,群聊里是扯不断的争执。本是同林鸟的二人,离婚后因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等问题多次诉讼。  

“账必须算清!”“你只有(孩子的)探视权,其他我不同意!”数落、怨怼、宣泄,化作一串串文字,像子弹般射向屏幕,一方甚至扬言轻生,火药味几乎溢出手机。

朱军盯着手机屏幕,等待时机,意图将双方看似无休止的对峙情绪拉回来。

可是,剑拔弩张之后便是沉默良久,谁都不愿意在微信群回复,似乎谁先发言,谁就失了胜算。

有了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打算,朱军抛出了一份调解方案:“孩子需要父母,钱能算清,情分难断。”  

屏幕终于亮起。朱军知道,调解有戏了!

那天的工作记录本上,朱军写道:“隔着屏幕,他们少了些剑拔弩张,多了些冷静思考。”  

群聊里的争执与和解,刻着新时代司法工作的年轮——每一道裂痕,都可能被善意弥合。

“法官,最后一天了,他们还没给钱,咋办啊?”

蒋某年过半百,其右手因提供劳务落下7级伤残,可更疼的是心寒——3年追偿路,眼看微信调解成功,对方却迟迟不履约,不知所措又格外焦急的蒋某便尝试着在微信群里联系。

回看微信调解记录,朱军知晓已是分期履行期限的最后一天,当即在群里@对方。“我讲明不履行的后果,是提醒,也是督促。赔偿款迅速到位,蒋某也不用申请执行了。”

看到法官“帮腔”,蒋某一激动,把“5万元”错打成“5个亿”。朱军哭笑不得,却懂这“错别字”的份量——那是一个爷爷想给孙辈买新书包的急切。

电话回访时,蒋某笑了:“养家糊口的钱有着落了,我总算能安心打工,帮衬帮衬年轻人。”  

那些带着方言的语音、夹杂错字的感谢、随手拍糊的生活照,甚至“5个亿”的乌龙,都被打印成册,永久保存。

“从前调解只看笔录,现在翻群聊啊,就像读家书。有些或许语句不通,可情感都是真真切切。”法官助理小刘感慨说道。

“法官,这个(诉讼费)退费申请,我实在是弄不懂……”六十好几的李大爷戴着老花镜,颤巍巍地把手机举到阳光下,拍下诉讼费退费申请书。

看着申请书上歪歪扭扭却十分有力的字,还有几处明显错误,法官助理小吴发现,一份退费申请,已经让这位老人有些吃力了。法官助理小吴发起视频,像教自家爷爷一样:“比如,这个数据跟发票对不上,得改一改……李叔,我给您的模板,您叫家里的年轻人帮着填写就好。”  

视频那头传来笑声:“你和我闺女一样好!这用视频教我,可比坐长途(车)舒坦!”  

“现在,当事人倒是不用这样写退费申请了,可是我们把微信调解延续了下来。”朱军边说边翻看以前调解书清一色的“本院主持调解”,如今在微信记录里,多了“新年快乐”“多想想孩子”这样的温情对话。

当问道“微信调解影响休息吗?”朱军翻出聊天记录——那是在医院,她一边照顾生病的家人,一边促成了4起调解,“当事人下班才有空,我们随时在线。休息时就把纠纷解决了,挺方便。”

方寸之间,微光成炬。

深夜亮起的屏幕、错别字里的期盼、方言语音中的信任……群聊里的每一句“收到”“同意”“谢谢”,都是司法与民心最近的刻度。

自2024年以来,民一庭用微信群聊调解案件27件,督促执行11起。

法官助理小刘总爱翻看旧群聊:“你看这句,是不是比结案文书更动人!”  

那些带着烟火气的对话告诉我们,“如我在诉”不只是技术迭代、数智创新,更是为了让正义抵达的路上,多一份可感知的温暖。

屏幕前的你,是否也看见——“如我在诉”的一束束微光,正从指尖,暖到心底。

编辑:贾知若   校对:何盈巧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