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夕又
警营中的情谊在藏蓝制服下沉淀。有一种关系格外亲,比同事更近,比战友更铁。执法办案队的“00”后陈龙川遇到了他的师父唐琪超,一段令他倍感幸运的“师徒之旅”就此展开。
师父唐琪超,男,27岁,中共党员,四川警察学院大学本科,2019年9月参加公安工作,成都市金牛公安西华派出所三级警长。
徒弟陈龙川,男,23岁,中共党员,四川警察学院大学本科,2023年7月参加公安工作,成都市金牛公安西华派出所一级警员。
初出茅庐 在懵懂中摸索前行
“我对师父的第一印象是他总是一脸严肃,惜字如金。”
日常办案时,师父仿佛自带一种气场,神情专注,交流也基本围绕案情直切要害。这让初来乍到的陈龙川有些忐忑,感觉师父遥不可及。
初次出警时,面对复杂的警情和堆积如山的卷宗,陈龙川感到一头雾水,有些手足无措,而师父唐琪超却镇定自若,迅速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
记得那是一起棘手的盗窃案,繁杂如乱麻的线索、模糊难辨的监控画面、含糊不清的证人证言,让陈龙川满心焦虑却又毫无头绪。
这时,师父走到他身旁,轻拍他的肩膀,拉着他重新梳理。从监控视频里一闪而过的模糊身影,到现场遗留的蛛丝马迹,师父言传身教,教他如何抽丝剥茧。
“龙川,别着急,每个细节都是嫌疑人留下的破绽,我们得慢慢磨。”
针对案件处理,他会详细地讲解每一个步骤,从现场勘查的要点到证据收集的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陈龙川也不断在实践中摸索。
在师父手把手引导下,陈龙川从一开始的急躁逐渐变得平静稳重,也学会了精准捕捉案件关键,此案最终案件告破。
事后,受害人给师徒俩送来一面锦旗。复盘整个办案过程,陈龙川也收获了从警路上的成长,此时,他的内心充盈着满满的成就感。
“龙川年轻有活力,干劲十足,踏实努力;乐于学习,工作都是争着做、抢着干,拼着学,勤学、勤问、勤思。工作之余酷爱篮球,熬夜加班通宵后也挡不住背上篮球冲进球场。”这是师父唐琪超对他的评价。
渐入佳境 在温情中积蓄力量
从基础信息采集到与群众沟通话术,逐渐地沉着应对,陈龙川不断在案件实践中,扎实专业能力。
不久前的一个值班夜,李某焦急跑进西华派出所。“警察同志,我面包车的电瓶被偷了!这咋整哦?”这次,陈龙川并没有焦急而是冷静地安抚受害人情绪:“你先不急,慢慢说,我们一定尽力帮你找回来哈。”
原来,电瓶失窃在老旧小区旁的一条昏暗小巷。他们随即开展调查,可是作案区域是监控盲区,仅有远处一个模糊的黑影闪过。此时,陈龙川眉头紧皱,师父唐琪超却沉稳开口:“没事,我们扩大范围找。”
随后,他们在监控视频中锁定了犯罪嫌疑人黄某。但黄某拒不承认,通过走访调查,他们从一位废品回收站老板口中“撬”出了关键证词:“是有这么个人,昨天卖二手电瓶给我。”
最终,黄某在铁证面前如实交代了罪行。
几天后,他们收到了两封感谢信——一封是受害人李某的;另一封是黄某妻子的。
师徒俩看着感谢信,相视一笑,又继续投身到工作之中。
一次,陈龙川接到紧急出差任务,前往异地调查线索。在飞机落地的第一时间接到师父的来电。“落地了吗?在外注意安全,案子别急,按步骤来。”短短的几句话,但让他心头一暖。虽无过多温情修饰,却满是师父的牵挂。
“相处时间长了,我发现超哥外冷心热,是一个很纯粹的人。”陈龙川回忆道,从那天起,只要自己出差或者单独出任务,都能准时接到师父的一通来电,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他心里的一颗“定心丸”。
独当一面 在成长中绽放华光
去年11月,一位老人和儿媳因孩子发生矛盾,激烈争吵,混乱中老人意外腿部受伤。
考虑到双方关系脆弱敏感,后续极易“死灰复燃”,陈龙川便主动担起责任,在这之后的几天,他一有空就给老人、儿媳打电话,询问老人伤势、孩子的抚养安排,耐心劝解双方多换位思考,最终化解了此次纠纷。
在这之后,他也完成了第一次主办。
傍晚,陈龙川接到一起手机扒窃案,案发地点是绿道。由于看不见案发现场,陈龙川便连夜出发去高新区桂溪绿道公园去调查监控,遗憾的是,此处的社会探头也无法看到嫌疑人作案现场,只有从可疑人员以及报案人的回忆进行排查。
凌晨四点,陈龙川将可疑人员锁定,但问题又接踵而来,由于可疑人员戴头盔的缘故,无法看清面部。这给案件侦破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但陈龙川并没有气馁,他又协同所上天网一起“追来索去”,排查可疑人员踪迹,最后锁定人员信息。
第二天中午,在充分、严密的证据下,陈龙川找到嫌疑人,该嫌疑人承认其扒窃行为并被带回所里刑拘。
如今,陈龙川被分局刑警大队抽调,投身于“两卡”专班中。每天不是在抓捕嫌疑人,就是奔波在侦查取证的路上。虽然工作辛苦,但他也在快速成长提升。
回望与师父结伴的这一年,陈龙川感慨道:“我们因为工作关系增进了私人感情,所以不多久我就以‘超哥’相称,而‘师父’这个词时时装在心中,将他作为我的榜样,在各个方面向我树立了标杆,也使得我在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