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夏菲妮
人行道的尽头两端增设了石桩、路面抬高的同时缘石坡道更平缓、盲道由灰色换为亮黄色......去年11月,成都市青白江区中医医院南门外的人行道迎来了“新颜”,记者了解到,这一变化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公益诉讼的暖心故事。
2月8日,立春虽至,成都却在细雨中显出几分清冷,天灰蒙蒙的,来往行人还穿着厚厚的冬衣。当天,记者跟随检察官来到了整改街道所在的位置。“整改路段长约300米,地砖全都重新铺设过,大概有980平米。”下午3时,青白江中医医院南门口,成都市青白江区检察院一级检察官严磊向记者介绍,这一变化得从政协委员的提案说起。
2024年5月,青白江区检察院按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机制,对辖区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进行梳理,发现该区政协委员刘越在提案中指出,部分公路、街道的无障碍坡道存在问题。掌握这一线索后,青白江区检察院立即联系了刘越,对无障碍相关设施情况进行了解,并同对辖区内盲道及缘石坡道无障碍设施环境现状进行实地走访。
据了解,刘越是一名来自区残联的政协委员,近年十分关注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一些老旧设施当初没有配套修建无障碍设施,还无法做到城市全域无障碍,另一些新建设施虽有无障碍设施但却不符合国家建设标准,不方便残障人士使用,”刘越说,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建设和使用单位依法整改。
严磊继续介绍,通过调查走访,他们将焦点落在人流量较大的医院,发现位于老城区的中医医院门诊大楼外的盲道被汽车、三轮车遮挡,并且铺设不连续、没有避开障碍物,缘石坡道与车行道或人行道间存在高度差,“这些不规范问题对群众出行和就医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给视障人士和乘轮椅者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严磊拿出一组去年拍摄的街道照片向记者介绍道。
“盲道是一项公益性的无障碍设施,是指引视障人士安全出行的‘导航仪’,也是他们融入社会、正常生活的重要桥梁。是否规范铺设盲道,关系着视障人士的人身安全。”青白江区检察院检察官助理郑一芮说,检察官对相关情况进行梳理后,走访了相关职能部门,并开展磋商座谈。2024年6月5日,青白江区检察院向青白江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局发出检察建议,建议针对青白江中医医院人行道存在的问题及时履行监管和维护职责。青白江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局收到建议后,立即派工作人员前往现场查看核实情况,随后制定了整改方案。
整改期间,青白江区检察院还邀请了成都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避免了整改工作“回锅”。2024年11月6日验收这天,严磊邀请刘越一起参与人行道整改现场验收。凌乱的人行道已焕然一新,盲道及缘石坡道也按相关要求规范铺设,累计增设隔离设施26处。刘越说,盲道和缘石坡道都按照相关标准铺设得非常规范,机动车无法再开上人行道,残疾人代表们体验后纷纷点赞,大家对整改效果都感到非常满意,“这既是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一种有效尝试,更是‘家门口微民生’服务行动的生动体现”。
后期的道路维护工作也很重要。采访中,记者刚好碰到前来巡查的人员。青白江区市政维护中心工作人员刘华清说,他们每天都会来巡查,提醒大家停靠非机动车时不要占用盲道,共同爱路护路。
从发出检察建议到内容落地见效,前后历时约5个月。大步走在崭新的道路上,严磊眼里满是欢喜,他说希望有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到无障碍道路设施的建设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