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乡村振兴路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2025-01-23 10:55:26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靖 熊勇

“虽然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有所下滑,但我会利用假期时间把落下的功课全部补上,争取迎头赶上。”近日,眉山中院驻眉山天府新区北斗镇甘泉村帮扶工作队再次来到小明(化名)家,为他送去学习辅导资料,看到小明的精神和学习状态良好,工作队干警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小明今年15岁,正在上初三,是脱贫户吴某的儿子。两年前,吴某的丈夫因病去世,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陷入了困境。吴某靠种红薯、养鸡独自抚养小明,家境虽贫困,但让她欣慰的是,小明读书勤奋用功,学习成绩优异,就像黑暗中的一道光,点亮了她的希望。

驻村工作队一直关注着吴某家的情况,通过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安排她参与临时性公益岗位,并让她在村上农耕服务队务工。一系列帮扶措施的落实,吴某家庭经济状况有了改善,日子慢慢好转了起来。驻村工作队也一直牵挂着小明,保持和学校老师的沟通,关心他的身体和学业情况,在“暑期童助”活动中,还专门购置了他喜爱的书籍和学习用品。

去年10月,工作队突然接到吴某电话,说小明不愿去学校上学了,多次劝说无果只能向工作队求助。工作队立刻上门找到小明,他的精神状态非常不好,因为上学问题和吴某持续冷战。小明蜷缩在床角,只说自己头痛,无论是驻村工作队、村委干部、班主任如何和他沟通,他始终一言不发。吴某找出小明的手机,微信界面上数条信息:“兄弟,你在哪里?”“兄弟,帮帮我。”“兄弟你怎么不回我消息?"这是小明发给同学的,很明显,他事前的情绪很崩溃,有很强的倾诉愿望。眉山中院驻眉山天府新区北斗镇甘泉村第一书记刘康意识到,进入青春期的小明肯定有很多不愿意向他人说的烦恼,此时强迫他可能会事与愿违。于是,刘康让吴某先向小明学校请假,在家休养两天再说。第二天,工作队再次上门,当把感冒药递到小明手里时,他非常感动,逐渐对工作队建立起信任,那次交谈后,小明答应回到学校继续上学。

但情况刚好了几天,吴某又给工作队打来了电话,说小明又不去上学了,还将吴某微信零钱包的余额全部用于了购物。“刘书记,我实在没有办法了,娃儿大了,不肯读书,我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吴某焦虑地说道。看着这个和自己儿子一般大小的少年,刘康明白小明的心结没有完全解开。于是,他找到小明单独交流。

“如果现在这个年纪就辍学,你准备干什么?”“我不是真的不想读书”,这一次,小明向工作队敞开了心扉。交谈中,工作队了解到,父亲去世后,家庭的不完整,让小明时常觉得内心很自卑,而母亲成日做农活,疏于对他的管教和关心,也理解不到他内心的苦闷。一番话,让工作队既惊讶又心疼,这个“叛逆”少年内心竟然装了这么多事。

“妈妈没有文化,你也多理解她。我的儿子和你一样大,以后你有任何事都可以给我发微信、打电话。”小明点点头。“书一定要去读,你现在成绩还可以。只要继续努力,我相信考个好的高中肯定没问题。”刘康给小明打气,“以后要用钱,给妈妈说清楚,只要是必要的开支,她肯定会支持你的。”

那段时间,工作队干警经常在微信上和他聊天谈心,和他的班主任一起配合做思想工作,关注他的学习和心理状况。家庭、学校和工作队的爱心和善意,让他逐渐重新树立信心,坚定了求学的信念。

眼下,学校已放寒假,驻村工作队利用节前时间,走访脱贫户家中子女,了解生活和学习情况,将继续以教育脱贫攻坚为切入点,持续加大对学龄儿童的关注和帮扶力度,确保乡村振兴路上没有一个孩子掉队。

编辑:谢梦吟   校对:何盈巧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