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吐出“致富茧” 乡村织出“新丝路”

  
2025-01-15 17:45:45
     

苟万军

近年来,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紧紧围绕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依托区域自然禀赋、龙头企业支撑,着力“建机制、强链条、抓融合、兴科技、促增收”,高标准制定现代蚕桑产业发展、现代蚕桑产业园等规划编制,建成集中成片优质桑园3万亩,年综合产值近10亿元。2019年武胜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首批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2023年创建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成立川中北蚕桑食用菌循环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举办2023中国(广安)桑蚕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全国茧丝绸经济工作会议,先后被授予“中国蚕桑之乡”“全国桑蚕茧丝绸全链融合发展示范县”等称号。

一、聚焦重点做优亮点,助力园区提质升星

(一)突出要素保障,全力推进园区建设。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组建县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县委分管领导任副主任的园区管理委员会,统筹蚕桑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每月组织召开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现场会议,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二是建强人才队伍。与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省食用菌研究所建立技术服务关系,建设专家工作站、蚕桑专家大院,选优配强首席专家、研究员、专家等20余名,定期召开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培训,推动蚕桑产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园区先进配套技术应用面达100%。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出台武胜县产业基地标准化建设、金融保险、劳务用工等支持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1.5亿元以上投入园区建设。

(二)坚持三化建设,全面夯实园区基础。一是标准化建设。推行优质品种引进、土地规范调型、桑园标准栽植、蚕棚智能建设、小蚕集中共育“五个统一”模式,在猛山乡6个行政村集中连片建设优质桑园,建成标准化养蚕大棚19万平方米,小蚕共育室6500平方米。二是规范化管理。推广统防统消、小蚕共育等集成化技术,建成水肥一体化和桑园轨道运输系统,养蚕单产达45公斤/张,解舒率68%,粒茧丝长1200米。在全省率先建成智能化养蚕工厂,建有恒温恒湿小蚕共育车间350平方米,装备智能养蚕机器人8套、电动蚕架6组,实现多批次滚动养蚕。三是市场化经营。组建蚕桑产业协会,加大培育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引导成立专业合作社,共享资源、壮大实力。深入调研市场需求,推广好养、高产的秋华×平30、川山×蜀水等蚕桑品种,确保蚕茧品质优良、产品畅销。建立产业风险基金,全力保护群众利益,2023年蚕茧综合均价达58元/公斤。

(三)致力技术研发,提升园区科技水平。一是种养循环降耗。推广“桑+马铃薯、大豆、蔬菜、胡豆”轮作倒茬、套种间作等种植模式,建设蚕沙池128口、沼气池12口,形成“叶养蚕、茧缫丝、枝生菌、渣作肥(燃料)、肥育桑”高效绿色种养循环模式,种养循环覆盖面达100%。二是科技协同赋能。成立川中北蚕桑食用菌循环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病虫害测报站、国际高端丝绸原料车间、智慧蚕桑综合管理系统等,购置智慧农业设施设备,实现病虫害防治、蚕养殖方式智能化,蚕农信息、蚕种订购、蚕茧收购等管理一体化。三是技术推广提效。推广良桑嫁接体一步成园栽培技术,实现“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见效”,推广统防统消、小蚕共育、大棚养蚕、省力化蚕台育、方格蔟旋转自动上蔟、仪评定级收茧等省力化集成技术,应用收蚁袋收蚁、自动化催青、智能化共育等新技术。

二、发挥龙头引擎作用,推进蚕桑产业全链发展

(一)缫丝织绸延链。借力龙头企业安泰茧丝绸公司推动蚕茧就地利用,不断促进丝绸加工产业发展。投入资金1500万元,全面完成缫丝织绸设备升级,建成自动缫丝机、剑杆织机各24组,缫丝规模达9600绪,年产5A、6A级优质生丝500吨、织绸150万米,“宝珍”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产品远销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欧美国家,年加工产值达5亿元以上,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

(二)桑枝种菌补链。引进四川芝皇农业,投资1.6亿元,建成集研发、生产、种植、电商等于一体的桑枝菌产业示范园,形成“叶养蚕、枝生菌、渣作肥、肥育桑”生态循环体系,发展桑枝香菇、猴头菇、木耳等特色食用菌产业,年资源化利用桑枝4万吨,年生产桑枝菌棒2000万棒,产值超2亿元。

(三)农旅融合强链。建成桑枝菌博览园、丝绸文化博览馆、蚕桑主题公园,配套休闲广场、景观亭廊、游道等休闲旅游设施,串点成线、连线扩面,打造集“研学旅行、科普教学、农事体验”于一体的蚕桑精品旅游线路,营销收入达1.5亿元。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三、创新多元经营模式,提升蚕桑产业附加值

(一)“企业+农户”带动增收。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自愿”原则,以2个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群众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引导龙头企业与种植业主签订《生产合作协议》,实行订单生产和保护价收购。推行蚕桑返租倒包,200余户养蚕大户增收20万元以上。定期开展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优先返聘流转土地农户入园就业,5200余名群众人均务工增收8000元以上。推行桑枝菌分散种养,70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鼓励零散养蚕,1700余户农户增收1万元以上。利用桑园夏伐、冬管特性,引导农户间作夏大豆、秋洋芋等作物,扩面增粮,每亩增收1200元。

(二)“保险+兜底”稳价保收。建立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园区稳定投入、蚕桑产业“政银企”融资对接等机制,制定出台产业基地标准化建设补助、金融保险支持产业发展、劳务用工补助、蚕桑风险基金等奖励扶持政策,县财政按70%比例对桑树种植、家蚕养殖保险费进行补助,降低产业风险。政府和龙头企业各出资500万元,建立产业风险基金,市场行情低迷时,实行保护价收购,全力保护群众利益。

(三)“集体+农户”分红促收。加大示范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培育力度,全面推广“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村集体+农户”“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户”等联农带农模式,目前培育蚕桑合作社3家、蚕桑家庭农场34家。建成村集体桑枝菌种养基地26个,26个村的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过1300万元。

下一步,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聚力成势、加压奋进,全面抓好蚕桑产业综合开发,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一二三产业全链融合发展,夯实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基础,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努力当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作者系武胜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编辑:张晓雨   校对:何盈巧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