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船山区唐家乡:涪江之畔  绘就绿水青山间的幸福画卷

  
2024-12-25 12:15:42
     

张金柯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罗孝伟

热闹“村晚”庆丰年、传统节日敬老人、农村产业新发展……走进遂宁市船山区唐家乡,一幅幅生动和谐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这里涪江三面环绕,历史文化悠久,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浪潮更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从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到“新农人”的不断涌现,再到文明乡风的蔚然成风,唐家乡正以崭新的面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华彩篇章。

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乡村振兴满地流彩

一半山水一半坝,阡陌纵横绿潮涌。在唐家乡的田野上,一片片翠绿的萝卜田闪耀着生机。近年来,唐家乡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萝卜种植产业,通过绿色生态的种植方式,培育出了品质卓越的萝卜。


“我们共承包了900亩土地,今年萝卜的产量更是达到了36吨。”唐家乡土地承包业主赖仁桂告诉记者,他从2011年开始就在唐家乡承包土地种植萝卜,因为唐家乡东山村有着独特的半坡半坝优势,水资源丰富,土壤湿润,地势平缓,这里种植的萝卜个大、味甜,深受北京、广州、东北地区客商欢迎。赖仁桂说,近年来基地不断发展,已经采用机械化作业,实现耕地、播种、施肥一体化,播种速度大幅提升,产量也实现翻番。

唐家乡依托景园园林、晓赖鲜蔬菜种植等龙头企业,因地制宜连片发展柑橘、白萝卜、圆白菜、青椒、莴苣等果蔬产业,成功注册“红涪牌”蔬菜商标,获得“番茄、茄子、海椒”三个绿色商标。目前该村有大棚蔬菜基地2000余亩,四季水果基地650亩,年产2万余吨,主要销往广州、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一二线城市,旺季也出口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年产值约2000余万元,带动全村户均增收1.5万元。发展农业产业引领乡村新“丰”景,鼓胀了村民的“钱袋子”,繁荣了集体经济“新路子”。

扎实推进移风易俗  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现在我们村日子是越过越红火,村里也有自己的‘村晚’了”……

每年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唐家乡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村晚”,邀请当地的农民们自编自演各类文艺节目。这些节目不仅展示了村民们的才艺和风采,更传递了文明乡风的正能量。除了热闹纷呈的表演外,“村晚”现场还举办了“写春联,赠春联”活动,邀请市区知名书法家,为群众现场写春联,共同欢庆新春佳节。晚饭“坝坝宴”结束后,篝火晚会将活动推向另一个高潮,村民们围绕着熊熊燃烧的篝火载歌载舞,欢度新春火光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喜庆和欢乐。如今,沐浴着文明新风,一幅乡景美、乡风淳、民风正的文明乡村新画卷,正在安顺徐徐展开。

多元化的文体活动不仅满足了全乡群众文化期待,也让乡村文明焕发出新风新貌新气象。唐家乡东山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

“新农人”展现新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蓄动能”

唐家乡返乡创业的退役军人杨红军今年从畜牧业转成了农业,从鸵鸟养殖到种植农人,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他的故事是对“新农人”精神的最佳诠释。1999年退役后,杨红军曾在建筑工地务工,从事驾驶员等工作。2022年,他带着14只鸵鸟幼崽回到唐家乡干起了鸵鸟养殖。经过几年时间的悉心喂养,这些鸵鸟从原来的20厘米已经长到了近2米高。除了鸵鸟,他还养了牛、羊等。


“我们村里的荒地越来越少,都转变成了耕地,牛、羊吃草的地方也越来越少,所以我就去承包了土地,转变方式振兴家乡。”杨红军对记者说到。

今年初,杨红军成立了遂宁市顺红源种植家庭农场,又在东山村流转了70余亩土地,主要种植草莓、西瓜、水果黄瓜、圣女果等。如今,在杨红军的家庭农场务工的村民有20余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船山区唐家乡聚焦乡村全面振兴,聚力“坝地菜园、坡地果园、村庄乐园”建设,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鼓励和引导唐家籍人才带信息、带技术、带资金、带项目、带成果回馈家乡、助力发展,已有10人积极响应号召返乡创业。目前,唐家乡有家庭农场34家,发展蔬菜、水果、药材等7890亩,形成了人才回引、智力回归、技术回流、成果回馈的良好态势。唐家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落实一名分管领导、一名驻村干部、一名村干部联系一名返乡创业人员的“三包一”制度,竭尽全力帮助返乡创业人员更好发展。

从萝卜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到养鸵鸟新农人的转型创新,再到文明乡风引领下的“村晚”盛况,唐家乡正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编辑:谢梦吟   校对:何盈巧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