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泸州市强戒所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牢“大安全”理念,以服务保障“平安泸州”建设为职责使命,积极探索“1+2+3”工作机制,推动构建“大安全”工作格局,实现政治、监管、执法、教育、生产、医疗等多领域全面安全稳定。
“1套”责任体系,压紧压实各级安全责任。
明晰四级责任体系。场所建立以所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民警、辅警为框架的“四级”安全责任体系,有效发挥各级责任,确保各项安全措施“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实施到底”。
优化隐患排查体系。所部、职能科室、基层大队、主管民警按照“四级”排查要求,围绕重点人员、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物品、重点时段和不稳定安全因素,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开展风险隐患辨识,对问题隐患采取“闭环”管理,建清单、定责任、抓整改。
健全监督问责体系。所安办研究制定安全风险防范管控规定,建立及时通报机制,压实所领导分管责任、职能科室大队直接责任和民警岗位责任,确保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具体到事,做到“有岗必有责、有责必考核”。所纪委定期对安全工作领域,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开展问题“回头看”,以查促改、以查除患,推动建章立制、堵塞漏洞。
“2方”共建共治,持续深化所地合作机制。
“一盘棋”融合。切实加强与泸州市禁毒委、龙马潭区委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对接,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平安建设、和属地“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纳入市禁毒委成员单位、龙马潭区安委会成员单位、龙马潭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等5个安全成员单位,与泸州市四县三区禁毒委,开展全方面所地执法协作,推动构建“多方参与、多元协作、衔接配合”的协作联动工作机制。
“一张图”联动。进一步深化联防联控、协同协作机制建设,主动加强与属地公安、消防、应急、网信、卫健、民政等部门协调联动,联合建立应急救援、防灾减灾、突发事件处置、重病戒员转送、死亡善后处置、打击外来人员滋扰、舆情应对、防恐防暴等方面协作机制11项,打造安全治理、执法管理、共治共建的所地共同体。
“一张网”赋能。与市县(区)两级公安机关,探索实行“一段式”收治模式,推动“应转尽转”,落实无缝衔接措施,最大限度防范吸毒人员肇事肇祸。打造“酒城春雨+”百人志愿服务队伍,定制禁毒宣传“健康成长套餐”“守望互助套餐”“绿色无毒减压套餐”和“助力操守保持套餐”,全力协助地方政府加强吸毒人员和社戒社康人员管控。
“3张”安全清单,推动各项安全任务落实。
精耕政治安全“责任田”。把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队伍建设全过程,注重党支部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化解,竭力规范民辅警8小时外网络言行,严格宣传报道“三审三校”,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健全场所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所领导每周三探访日定期接访,千方百计“去存量、控增量、防变量”。定期开展保密警示教育,全面加强涉密介质风险排查和日常管控,严格密件收发、传阅、存放、销毁和信息公开保密审查,严防失窃密事件发生。
织密监管安全“防护网”。出台《执法过程全流程规范指引》,强化《管理执法工作指南》培训学习,复盘行政诉讼案,开办“一月一主题”戒毒讲堂,开展岗位技能大练兵,建立“1、3、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有效提升执法处置能力。建成“红、黄、蓝、绿--四色同心圆”戒治文化品牌,设立西南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心理研究生实践基地,有效助力教育矫治攻心。继续深化戒毒医疗购买社会服务,探索建设宿舍病区化、医技规范化、戒治科学化、管教特色化的“四化”场所,有效提升医疗诊治救治能力。
筑牢生产安全“防火墙”。在生产安全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的总体框架下,拓展行动、分解任务、挂图作战,围绕消防、用电、危化品、电动车、燃气、特种设备等领域,持续开展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和消防安全集中除患攻坚大整治。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达标创建,组织“一月一主题”安全生产系列活动,突出工作重点,细化任务措施,有力规范生产现场管理。常态开展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学习,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情景模拟、警示案例等方式,不断提升民辅警安全生产防范意识。
(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