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夕又
罗兴坤,成都金牛公安九里堤派出所执法办案队民警。从警7年,共参与办理案件500余起,解决各类矛盾纠纷400余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00余人。先后荣立三等功1次、个人嘉奖6次,获评市级优秀公务员3次、市级优秀共产党员2次。
从“小白”到探长
派出所工作,比他想象的忙碌多了。“要适应值夜班,噪音扰民、楼房漏水、婆媳不和……这些琐碎的事情很多,有些还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处理妥当的。”
刚入警时那阵儿,没什么经验,总会遇到各种新问题。“那时候脑子里每天都在琢磨,这个问题怎么才能解决、那件事怎么办才好。业务技能和办案经验的欠缺是我当时面临的最大短板。”
2017年通过遴选进入公安系统,面对新的领域和新的挑战,罗兴坤很快就调整好心态。工作中勤学多问多跑,从熟悉办案流程到案件卷宗制作,从摸排盯梢到实战抓捕,再到审讯技巧,他抓住每一次历练机会,逐步成长。到派出所仅仅一年,就从一名青涩的新警成长为探长。
这成长速度也得益于他的法律专业素养。作为一个法学学士,他在校期间就考取了法律职业资格A证,并在2021取得公职律师职业资格证。法律的专业性和严谨的思维,使他工作时更加谨慎,办案时仔细研究法条,反复推敲嫌疑人说的每一句话,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
他的工作包里,除了必备的手铐、警棍、执法仪外,还有一个300多页的笔记本。翻开里面是勾勾画画的不整齐的文字,上面写满了警情民意和各种工作记录。因为经常使用的缘故,看上去有些破旧,像一本有些年代的旧书,但其实才用几个月,这已是今年第三个笔记本了。
“轴”是管到底的尽责态度
“做事严谨、很有责任心和担当。”
“日常工作一丝不苟,累活苦活抢着干!”
“精益求精,再小的案子也会排除万难求真像。”这些是同事对罗兴坤的印象。
“工作起来时常犯‘轴’,很执着、很较真,近乎苛求。”熟知他的师傅李浩用了一个“轴”字来总结他的工作态度。
上个月发生一起盗窃手机的案子,嫌疑人到案后避重就轻的交代了部分犯罪事实,但对手机的去向三缄其口,只说手机卖给了路边一个不认识的人。罗兴坤作为这个案子的主办人,非得想方设法撬开他的嘴。他翻看着手里的案卷,非常细致地去分析印证嫌疑人说的话。
他再次询问嫌疑人,想方设法让他说清楚“路边”的具体地点。然后去调监控去走访,做大量工作,想以此证明嫌疑人说谎,督促对方继续交代手机的去向。
同事看他在屏幕前查看监控录像一坐就是半天,跑上跑下的,就劝说他:“这类嫌疑人不想出卖收购他手机的人,哪里去找这个路人甲?别犯轴,时间都耗在这里,其他工作怎么办?”
“人都抓到了,手机找不回来我瞌睡都睡不着。手头其他事情我加班一定完成,事情到我手里我就要管到底!”
在他的坚持不懈下,嫌疑人折服了!交代了收购人,终于帮群众找回手机,挽回了损失。他这不辞辛苦的“轴”,常常给同事们和报案人带来这样的意外惊喜。
“在他自己的原则下,对手头的案子穷追不舍,不怕麻烦不知累。”李浩说,“平时在询问笔录的时候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就是为了多获取一些案件信息,追查到底。他工作中的这种‘轴’,正是报案人感谢他的地方。”
在平凡中向下扎根
一天深夜,警铃响起,“酒吧发生打架,有人受伤,已呼叫120……”罗兴坤和值班组人员立即出警。到现场维护好秩序,了解大致情况后,带回相关人员回所调查。受害人李某因颅脑损伤,已入院治疗。
当晚,从接处警,到调查询问,再到搜罗证据,通宵达旦立案侦查,罗兴坤和组员连续工作了24小时。为了及时收集固定证据,尽快破案,他吃完早餐,又带领搭档前往医院查看李某伤情,完成受害人笔录。
这种工作状态对他来说已经习惯了,“我们的工作都是这样的,值班时发生了警情就要第一时间处理。达到立案标准的,就要及时收集相关证据。”
基层派出所受理的警情各种各样,许多都是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小事、小案,但关乎辖区群众切身利益的,就是大事。罗兴坤说:“我们办理的大案很少,日常工作中处理的也就是百姓的身边事。比如一袋大米、一箱牛蛙、一桶食用油、甚至一盒外卖被盗,我们就要去破获。”
这样的“小案”好破吗?
“真的不好破。”
线索琐碎凌乱,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细致工作,才能整合证据链。盯监控、查轨迹、循线路,不仅费眼费时,还需要比嫌疑人更有耐力。“基层工作真需要兴坤这种‘轴’到底的精神,去把每一件群众的小事办好。”同事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