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风波中的司法温情

  
2024-12-06 16:42:09
     

虞雁南 吴薪莹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吴显云       

资阳市雁江区人民法院临空经济区人民法庭坐落于雁江区祥符镇,在这一方小小的法庭里,法官日常处理的皆是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的平凡琐事,默默守护着大家的公平与安宁。

一个寻常的清晨,农户老陈满脸愁苦,仿若霜打的茄子般走进法庭求助。他的衣服上还沾着泥土,不停地往法庭里面张望。老陈是祥符镇的一名橘子种植户,外地商人严某早早就和老陈签了橘子买卖合同,约定以2.5元/斤的价格采购老陈的橘子,并支付了5000元定金。这本是一桩顺利的交易,老陈满心欢喜以为能有个好收成,但眼看距离约定交付橘子的日期越来越近,严某却一直不提何时来采摘橘子。老陈心急:一方面,橘子最近的行情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价格大幅下降,担心严某心生悔意,不愿继续履行合同;另一方面,眼看着橘子就要错过最佳采摘期了,再不采摘,橘子会更加卖不起价格,一年的辛勤劳作都寄托在这些橘子上。他站在法庭里,像泄了气的皮球,与果园里正生机盎然的橘子形成鲜明对比。

法庭法官看到有乡亲来了,连忙上前问候。招呼着老陈坐下,轻轻拍了拍老陈的肩膀,“老乡,莫急,慢慢讲。”法官一边听着老陈的讲述,一边微微点头,眼神专注,时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听罢,法官深知这笔买卖关系的是老陈背后家庭的生计。乡亲们到法庭来不一定是起诉的,倾诉一些生活上的棘手之事,在临空经济区人民法庭已经是一件见惯不怪的事。

了解情况之后,法官迅速与商人严某取得联系,开启了曲折的磋商之旅。严某起初态度强硬,认为行情变化属于不可抗力,提出老陈或者应该大幅降价,或者解除合同、退还定金。法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咱这做生意得讲诚信,不能见风使舵,这事要传出去,后面很难再从咱祥符农户这买到天然农产品咯,那可就是丢了西瓜捡芝麻。”话语间,法官也安抚老张,“老乡,您先消消气,这事儿咱慢慢和对方商量,和气生财,咱也得给对方一个台阶下。”额头上渐渐沁出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烁,却丝毫未影响法官的专注与执着。

在法官锲而不舍的调解下,双方终于互相理解。商人严某同意放弃定金,解除合同;老陈也表示接受这个结果,理解严某在市场变化中的难处。合同顺利解除后,法官积极为农户牵线搭桥,最终老陈的橘子以合理价格顺利卖给了当地的其他批发商。老陈紧绷的眉头终于解开了。

 在法庭,“对簿公堂”是调解不能的最后一站。法官们如同乡村里的智慧老中医,在诉前忙得似旋转不停的陀螺,一门心思给乡亲们排忧解难。不管是邻里闹了别扭,还是土地起了纷争,都不用急着上“法庭手术台”。或敞开法庭大门,或奔赴田间地头、村中小院,像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那样,耐心地给矛盾双方“把脉问诊”,把法理人情如同珍贵药材般,巧妙地配伍起来,清清楚楚地摆在大伙面前。它又好像一座坚不可摧且温情脉脉的连心桥,一头深植于公平正义的厚实土壤,一头亲昵地挽着乡亲们的家长里短。在打官司这剂“猛药”之前,就用调解、沟通的“良方”把麻烦事儿一一理顺,努力让大家的日子,如同顺畅流淌的溪流,和和美美,悠悠漾漾。

编辑:贾知若   校对:何盈巧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