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陈博 文/图
陈昕逸,女,中共党员,2023年毕业于四川警察学院治安学专业,现为金堂县公安局淮口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民警,入警一年,陈昕逸始终以兢兢业业、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岗位工作,综合指挥室是她从警之路的起点……
坐阵一方的“大脑中枢”
六块可视化屏幕组成的监控大屏滚动播放着淮口派出所辖区内各个监控点位的治安状况,功能化分区席位上的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做着自己手中的工作,当日值班指挥长有序高效地调动警组接处警,一切都井井有序的运转着。这是陈昕逸对淮口派出所综合指挥室的第一印象。
作为一名刚入警的小白,陈昕逸在接手指挥工作时,前辈曾告诉她,综合指挥室的建立,他们付出了众多心血,这让原本就对指挥工作感到陌生的陈昕逸更觉压力山大和责任重大。
“叮叮咚——”随着警情铃声响起,值班指挥长迅速回到指挥席位,按照警组排序表高效派警。遇到突发事件时指挥长则会以就近就急原则灵活调派警组,释放警力最大动能。灵活调警这件在指挥工作中的“平常事”却启发了陈昕逸,让她明白指挥工作不能仅靠模仿学习更要深入思考。
繁杂的警情中不乏有难啃的“硬骨头”,重复警情不仅浪费警力,也会削减民警成功处警的信心。陈昕逸察觉后,立即对多次重报的警情进行分析研判,分析研判结果显示重复报警多为广场舞与露天音响噪音的警情。她立即上报,派出所党支部领导立即牵头成立攻坚工作小组,明确噪音点位,多次实地走访与群众进行反复沟通,有效减少噪音问题重复报警,实现了群众娱乐与休息的动态平衡。
这一次的成功经历一直激励着陈昕逸,在此后的工作中无论是冲锋一线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还是坐阵指挥室为一线民警提供“智力”“算力”“大数据”支持,她都更加注重平衡学与思的关系。
穿梭跨越的“时空使者”
合成作战、轨迹追踪是指挥工作的必备技能,对于空间感、方向感不佳的陈昕逸而言,轨迹追踪却是一个棘手事儿。在面对自己的短板时,陈昕逸选择使用题海战术的“笨”办法。经过多次反复的刻意练习,她从轨迹追踪中找到特独的乐趣,领悟到轨迹追踪所独有的穿梭时间、跨越空间、情景再现的魅力。
每至周末,总会有小孩走失的警情,陈昕逸勤学苦练的本领也派上了用场。今年春夏之交,空气中已有乍暖的气息,夜晚十时许,派出所接到群众来所求助,报警人称自己就读初三的女儿放学后未回家,手机无人接听。陈昕逸立即了解情况,熟练地坐到功能席位上开始追踪,以学校为原点进行摸排,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将小女孩的落脚点锁定在一小区内。通过与小女孩学校老师联系确定,小女孩因心情不好正在同学家里与同学谈心,陈昕逸立即赶往小女孩同学家里,平安的将小女孩交由家长带回。
寻找走失儿童、追寻嫌疑人踪迹、重点区域巡控,一次次在电子地图中摸索排查,陈昕逸对辖区的情况也愈加了解。从当初接处警都会迷路的路痴,成长到如今培养出精准的方向感,陈昕逸迅速成为一名合格的综合指挥室民警。在帮助群众的过程中,陈昕逸也曾意外地收到了来自群众的暖心感谢,她也在初识指挥工作的迷茫中找到了为群众服务的奋斗方向。
为民服务的“正义之盾”
在执法规范化建设指引下,综合指挥室也承担起了全所执法监督的重担,陈昕逸与综合指挥室同事共同投入到执法监督工作中,促使派出所执法规范化建设更进一步。
通过向其他优秀派出所借鉴学习,结合本所的实际情况,在派出所支部的领导下,陈昕逸与综合指挥室同事进一步思考优化执法监督的方式,列出派出所执法“两张清单”。一张接处警结算清单,实现“日结日清”双轨并行,复杂警情共同“会诊”,重大警情处置“接力”跟进,做到警情处理闭环响应,切实回应人民群众的需求。
一张案件质量自查清单,整理汇总自查案件办理质量,提醒民警应办而未办,紧急待办、疑难待办、重大待办案件,在帮助民警夯实执法规范基础的同时,力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的办理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两队一室”建设指引下,陈昕逸与指挥室同事不断探索,始终围绕人民群众利益,优化工作模式,提升执法质效,在警力有限的条件下,争取答出人民群众满意的最优解。现在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已独挡一面的陈昕逸终带着初心与热情继续书写她的警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