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陈博
今年以来,金堂县人民法院以构建“门诊式诉讼辅导、统合型要素流转、集约化调送合一”新格局为抓手,着眼一体管理、高效衔接、统合运行、智慧支撑四大维度,实质性优化诉调对接机制,提档前调止纷能级。
加码主体管理能级 夯实优质配置基础
探索“精准选配”模式。研判区域纠纷属性,因地制宜实行,在引入家事、物业等类型化纠纷专业特邀调解员的基础上,全面吸纳在册调解组织中的“调解能手”,将“先纳入后委派”的调解主体引入方式调整为“先试用后纳入”,壮实特邀调解员队伍。
组建“调审统合”团队。重构诉调对接资源配置格局,将18名调解员纳入速裁中心与人民法庭的调解速裁团队统合运行,实行相对固定结对原则,由法官作为“团队长”进行调解精准指导、调解效能考评、诉调对接管理。
搭建“提级管理”平台。“画像式”展现调解主体效能,推动将优质调解资源转化为常驻调解力量,作为委派案件的主要对象。对驻院调解员实行单独序列管理,提档常驻经费补助,开展等级评定,完善进出机制。
完善流程衔接机制 保障高效顺畅运行
优化参讼辅导,把脉问诊助流转。夯实“辅分调审”运行基础,构建流线型诉讼引导流转链条。着眼本地群众参讼需求,设置环抱式导诉台,设置诉讼辅导、调解引导专员,在“知心”开展诉讼事务“线上+线下”全程指导的同时积极“把脉问诊”,将纠纷引入调解前置程序。
规范前调秩序,对症下药开良方。对标审判团队管育力度,提档高标准前调精细管理能级。建立制度化调解流程指引,调解员接受案件委派后,依次完成“确认当事人身份—引导接受电子送达—确认送达地址—协助完成庭前送达—引导适用小额诉讼—固定争议及无争议案件事实—劝导当事人接受调解”等前置工作并组织调解,全面完善调解规范引导模式。
深化“说事评理”,指导调解化纠纷。拓展“说事评理”内涵外延,发挥专业化适法意见加持效应。培育“熟人社区”的“说事”“评理”调解模式,匹配呈现地域化特征的家事、邻里、物业纠纷多发现象,法官定期到前调一线开展“释法”问诊,及时进行诉前“答诊”,促进调解“情、理、法”的并行统一。
提档要素统合能级 助提实质解纷效能
“去繁取精”形成全要素流转线。调解要素、司法确认、速裁快审的有机衔接。前调环节完成送达地址确认、案件要素采集、争议事实固定等实体性事项以及保全、鉴定等程序性事务集中办理,一案一档制式固定并实行“要素式”流转。
“调送合一”形成全流程工作链。将经济型、便捷性位阶靠前的电子送达方式融入前调引导,调解员在诉讼前端即确认送达地址,按照“电子送达—预约送达—邮寄送达—外出送达”的递进式送达规则拟定情景式送达范本。成立送达事务管理中心,对未成功进行电子送达的预约送达、邮寄送达、外出送达实行“无纸化”集中集约办理,最大程度减少诉调对接的“换手率”。
“以审促调”形成全方位指导网。发挥“示范诉讼+类案调解”指引解纷效应,以司法审判为范本,牵引推动靠前预防化解纠纷,发布民间借贷、股权转让等常见类案诉讼指引,将提炼出的具有普适性的裁判规则前移运用,增强调解员专业素能,推动案件在诉讼前端批量化解,打造类型化纠纷高效化解范式。
拓展智慧支撑体系 赋能多维司法供给
焕活“联动平台”共治效能。探索推进劳动人事、交通事故、价格争议等矛盾纠纷多发领域联调共治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法院主推、多部门协同的长效工作格局,共建3个类型化纠纷“一站式”化解平台,通过联系会议、司法建议机制达成信息协查、强化审查、明确标准等共识,推动纠纷化解在诉前。
盘活“运转枢纽”统筹功能。充分发挥院机关诉讼服务中心的中枢统建作用,统筹5个派出法庭、17个镇(街)搭建调解服务、诉调对接联络“一心五室多点”的分层诉讼服务体系,便捷当事人“一站式”开展调解、立案、材料收转等事务,引导推广司法确认、小额诉讼、“示范判决+调解”模块,提升效率。
激活“智慧诉服”联通潜能。深化推行线上诉讼服务,科学营造“一站式”解纷场景,上线“法治金堂”微信小程序,以便捷式操作方式满足适老适农的诉讼指南、诉前解纷、咨询服务、立案庭审等诉讼服务需求,全域提能“一站式”诉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