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引未来  一张就业协议书的背后

  
2024-10-15 10:55:22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 省监狱管理局供图

“警官,我与社会已经脱节十几年了,出去肯定无法适应了。”

“警官,我怕出去之后成为家人的累赘,我已经亏欠他们太多了。”

“我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对未来也没有方向。”

…………

“梦里,出狱那天是兴奋的,令人期待的。”然而现实是,刑满释放这一天真要到来时,她们却没有那么期待了,心中满是迷茫、焦虑的情绪,那快要迈出监狱大门的脚也几经犹豫。

阿某在凉山监狱服刑已经17年了,在服刑期间积极接受教育改造、学习职业技能。入监时她不会汉语,仅懂其民族语言,她一度非常担心刑释之后的生活将如何重新开始……而如今她已顺利完成小学学业,取得脱盲证书,会汉语,能识字,职业技能过硬,找到了她实现自我价值的新途径。这是凉山监狱帮助临释罪犯或刑释人员解决就业困难的又一成功案例。


凉山监狱秉承“既改造人,又造就人”的思想,从罪犯回归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以“技能培训”与“就业需求”相结合的模式开展罪犯职业技能培训,科学制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成效明显。

出监教育时,监狱结合女性特点,为她们提供更符合女性工作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由专业技术人员每周手把手对她们进行培训。在这里,她们能学习到不同的职业技能;在这里,她们定期轮换工序,熟悉每一步制作流程,直至熟练掌握产品生产全过程。

长期以来,凉山监狱联手社会用人单位,建立“技能培训——考核领证——定向就业——就业回访”长效机制,定期开展技能考核,搭建就业平台,为刑释罪犯畅通就业渠道,帮助罪犯走向新生。

在阿某满刑前三个月,她通过了招聘单位对其进行的理论考试与实操考评,获得了技术考核职业技能认定证书。“感谢警官对我的帮助,让我看到了重生的希望,现在有了生存的技能,出狱后我一定好好工作,报答社会”。即将刑满释放的阿某拿着刚刚签好的意向性就业协议,向警官频频致谢。一张证书,一块敲门砖,开启了她的新生之路。迎接她的是收入稳定的工作,更是逐渐实现自我价值的崭新人生。


为帮助罪犯顺利回归社会,早日自食其力,凉山监狱着力帮助她们在回归就业上下功夫,主动作为,将职业技术教育和罪犯个性需求、岗位培训及回归后的就业谋生有机结合,实现以工促学,以学谋业的目的。

凉山监狱联手社会企业举办罪犯职业技能颁证仪式暨刑释人员就业推荐会,为临释人员和刑释人员搭建就业平台,畅通就业渠道,帮助她们走好回归社会的第一步,打通刑释人员出监就业“最后一公里”,为降低重新犯罪率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畅通刑释罪犯就业渠道,既是给临释人员的“强心剂”,也是对全体罪犯的“激励号”,那高墙外的世界不再是充满未知的迷雾,而是有明亮灯塔指引的新航程。

编辑:谢梦吟   校对:何盈巧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