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档
杨锐,男,1995年10月生,现为宣汉县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团支部书记。曾获评“检察日报社优秀通讯员”“四川法治报优秀通讯员”“达州市优秀通讯员”“宣汉县‘十佳’新闻工作者”“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先进个人”等荣誉,38篇稿件被央视、新华社、《法治日报》《检察日报》采编,新媒体作品被最高检、省检察院新媒体平台转发23条,新媒体建设工作获评“全国检察100强”,运营官方头条号被评为“全国检察头条号20强”“四川省十佳政法新媒体账号”。
坚守“初心”旗帜鲜明讲政治。杨锐主动扛起以检察宣传文化工作促推检察工作现代化的使命任务,以党建为引领,以“红色基因”濡养检察血脉,以文化育检春风化雨,积极融入川渝协作中心大局,以“检察蓝”映衬司法为民,推动建成“映山红”党建文化基地,助力形成“红色宣检·三勇干警”党建业务融合发展品牌,提炼“文渊育卫士、书香铸检魂”检察文化精神内核,积极构建“一体六翼”文化建设体系,成功助力打造出“跨界蓝·映山红”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检察文化品牌,进一步鲜明新时代新征程检察机关的政治底色、价值追求、职业特色,持续擦亮全省检察机关文化建设示范单位金字招牌。
秉持“热心”实干笃行显担当。2014年,他选择报考新闻传播类专业,宣传文化理想的种子便种入了他的身体。2018年大学毕业后便考进检察院从事检察宣传工作的他,一开始对检察工作并不了解。“不了解就抓不到检察工作的特色亮点,没办法讲述检察好故事。”他心里很急,一连好几个月晚上都待在办公室,先看最高检、省市县检察院的工作网和新媒体内容,再看《检察日报》,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检察工作。特别是在中午时,他总利用就餐时间“缠”住业务部门的同事问,看得久了、问得多了,他越来越了解检察工作,每每写稿都能切中要领,上稿率极高。近年来,他在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发表工作报道402篇,其中在新华社、《法治日报》《检察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发稿38篇,在省市县级主流媒体发稿69篇,对红色革命遗址修缮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履职的2次宣传,有效助力建成宣汉县上峡镇杨柳关无名烈士(1000余名)墓园;注重先进典型选树,2人分别获评“全国检察宣传先进个人”“全省检察机关优秀个人”,集体“跨界蓝·映山红”办案团队被评为“四川省检察产品特色品牌”、“ 2023年度四川省十大法治人物”。
恪守“匠心”守正创新传能量。2020年,全省检察机关新媒体账号建设如火如荼,检察新闻宣传赛道从单纯的“爬格子”换到了“图文漫视”并行。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让新闻宣传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怎么办?不会技术的他只好从基础学起。从如何用软件设置透明背景,再到如何使用编辑图文作品,再到如何剪辑短视频,八小时之外的加班加点,他一点点啃下了图片编辑、视频拍摄和剪辑、H5等新媒体技术,其制作的H5、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作品被最高检、省检察院新媒体平台转发23条,其中被最高检微信公众号、抖音号转发5条;拍摄的微电影《暖阳》《迷途灯塔》被百余家主流媒体平台转发,所制作一起公开听证视频被最高检展播;拍摄并面向县域中小学投送禁毒、预防校园欺凌等普法短视频32部,推动未成年人检察团队获评“四川省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四川省三八红旗集体”;创新普法方式,将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法治教育一体融合,制作红色文化保护情景剧《你的样子》、未成年人普法舞台剧《又见雪花飞舞》,在全市范围巡演;配合拍摄公益诉讼履职微电影《星光》,获评第六届平安中国看四川“三微”比赛微电影类“最佳作品”、第八届全国检察机关“三微”征集展播活动“十佳作品”。
“初心在,就有诗和远方。检察为民,在公诉席上,在镜头里,也在笔尖下”。他不仅展现出新时代检察青年应有的模样,也在传播检察正能量的道路上挥洒着汗水。
(王曼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