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沿滩:“四分工作法”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显成效

  
2024-09-09 09:58:16
     

高胜兰 冯梓玮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郭建民

自贡市沿滩区坚持把多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作为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的基础工作来抓,通过强化系统集成,凝聚条块合力,探索创新“四分工作法”,搭建了自上而下逐级过筛、全流程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紧密链条,全区新发案件数逐年下降、“民转刑”案件全面压减。


坚持“分层级”过滤,避免外溢上移

围绕纠纷难易程度,突出责任引领,前端化解,构建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村(社区)依托“多网合一”网格化服务管理,全面、深入排查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劳资债务等容易引发“民转刑”案件的矛盾纠纷隐患,对诉求清楚、法律关系简单、责任明确、风险较小的简易纠纷,就地当场化解并做好记录,多次调解未果的及时上报,切实发挥好“前哨站”作用。今年以来,全区排查化解各领域矛盾纠纷共计4817件,村(社区)一级调处化解4089件,调处成功率达99.66%。各乡镇(街道)立足“一站式”解纷中心,对村(社区)连续3次调解未成功的矛盾纠纷,统筹分析研判后流转至民政办、拆迁办等相关责任部门牵头,司法所、派出所专业力量协助调解。同时,积极吸收“法理情基层社会治理协会”“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专业组织,引入“彭大财”“代一彬”个人调解室、“老沿茶馆”特色调解品牌,多渠道推动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切实发挥“主阵地”作用。今年以来,乡镇(街道)一级调处化解716件,调处成功率达99.72%。按照“统一受理、归口管理、限期办理”要求,整合区法院、检察院、信访、人社等12个部门力量入驻,将群众接访、诉前调解、法律咨询、劳动仲裁、心理服务等行业调解纳入“大调解”范围,打造“平安·沿街里”一站式解纷阵地。建立领导包案、联席会议、联合下访等调解机制,对乡镇(街道)不能调解的重大、疑难及行业性矛盾纠纷,组织区级相关责任部门联合化解,立足于“事要解决”,切实发挥“终点站”作用。截至目前,受理12件,成功调解9件,3件正在调解中。

坚持“分步骤”处置,促进联调精准

坚持“分类处置、靶向化解”原则,做好矛盾纠纷分类调处工作,确保问题不拖大、矛盾不上交。区中心对乡镇(街道)上报的矛盾纠纷进行汇总分析,按照对社会稳定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划分为红、黄、绿三个风险等级,落实区镇村三级管控责任,分级分类处理,实时更新风险级别,推动矛盾纠纷集中管控、高效化解。截至目前,全区管控处置红、黄、绿三类风险分别为3件、4件、5件。充分发挥区综治中心调节中枢作用和行业主管部门专业化指导优势,采取“专业调+行业调”方式,集中破解物业、婚恋、劳资、借贷等各类矛盾纠纷。加大对金融、农业、住建等领域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孵化建设力度,持续打通“党员法官工作室”“妇女儿童维权分中心”“反家暴维权站”等各行业调解壁垒,不断扩大诉源治理“朋友圈”,提高息访息诉水平。进一步落实属地责任,实行“一案一专班一方案”,有效防范“民转刑”“刑转命”案事件的发生。今年以来,累计处置7件。对已交办的纠纷统一录入“四川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信息系统”,指派专人跟踪督办,及时掌握进度,并根据受理超期系统告警提示,督促相关单位及时处理,建立属地和部门“双挂钩”制度,压实化解稳控责任。


坚持“分节点”回访,确保化解到位

坚持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把“回访问效”作为工作重心下移抓手,进一步巩固矛盾纠纷调处效果。建立定期回访机制,明确“红类”问题化解后7天,“黄类”问题化解后5天,“绿类”问题化解后3天内进行一次回访,并做好相关记录,巩固“事心双解”效果。将行政部门、乡镇(街道)的解纷进度、工作态度、社会治安各项指数纳入平安沿滩建设考核,考核结果与年底绩效、评优评先挂钩,倒逼各级各部门“下深水”解决问题。对纠纷化解率较低、发生“民转刑”案件的单位,严格通报、约谈、限期整改,按照综治领导责任制相关规定追究责任。通过问卷调查、交流座谈、走访当事人等途径详细了解解纷成效及改进建议,被群众及当事人给予较高评价的调解员、调解组织及调解部门进行表彰宣传,促进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质效双升。


坚持“分路径”发力,强化源头治理

坚持“抓前端、治未病”,通过法治、自治、德治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端和疏导端用力,营造“遇事找法,办事依法”氛围。在各村(社区)成立院落议事会、红白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激发村(居)民“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依托“沿义仓”积分管理形成正向激励,推动党员骨干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协调邻里关系等工作,有效促进辖区和谐稳定。成立宣讲团,下沉村(社区)开展道德模范巡回宣讲,组织评选“五好家庭”“星际文明户”等模范先进,发动党员、乡贤、“五老”、志愿者等宣传家风家训、好人好事及移风易俗知识,培育文明风尚,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近两年,我区2名见义勇为人员先后获得省政府表彰。强化“法律明白人”培养,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积极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推行法庭党支部与村社党支部结对共建,推动无讼村社、法治示范村社创建;设立“红梅党员法官工作室”,构建“党员法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工作机制,前端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有效防范各类风险。

编辑:夏修露   校对:何盈巧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