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玩泓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刘任
为将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在第一线,乐山市犍为县创新路径,在机关单位、社会组织、行业性调解委员会以及“三官一律”等专业队伍中,择优推选50岁以上、经验丰富的人员组建“50+”调解队伍,依托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按照“群众呼—平台转—‘50+’办”的程序,采取易事即办、难事协办,形成“接件分流—跟踪督办—定期回访”问题解决闭环,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疏浚选任培育渠道,锻造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基层调解队伍。坚持科学选人。对标“公道正派、品行良好”要求,在党政机关单位,“犍嬢嬢”“今津有我”社会团体,医患纠纷、交通事故、婚姻家庭等12个行业性调解委员会以及“三官一律”等专业队伍中,择优推选50岁以上的老干部、老民警、老党员、“老资格”为人民调解员,组建县级“50+”调解队伍1支、镇级“50+”调解队伍15支。坚持培育提能。制定“50+”调解队伍培训计划,邀请法官、律师等专业师资集中授课,采取现场观摩、技能练兵、知识竞赛等方式,拓展轮训“50+”调解队伍人员15批次,新选聘的人民调解员年度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20个学时。规范流程。聚焦“50+”人民调解员经验丰富、资历深厚优势,细化6大类具体任务分工,规范矛盾纠纷“受理登记—调处化解—督办回访”流程,统一纠纷调解登记表、人民调解申请书、人民调解协议书等实用模板,印发便携式工作手册、服务联系卡、工作日志,实行一案一记录,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推进工作开展。
健全多元调解机制,构建相互支撑、联动配合的调处化解合力。以个人现场调的方式,针对民间借贷、老人赡养等轻微矛盾纠纷,确定1名熟悉本行业政策、法律、法规的“50+”调解员现场调解,通过面对面亲情感召、释法说理、换位思考等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减少诉讼增量。截至目前,“50+”调解员调解成功率98.2%、履行率达100%。以上下联动调的方式。针对涉及县级多部门的重大矛盾纠纷,通过“智犍为”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分流指令相关部门调处化解,派驻1—2名三级以上的“50+”调解员全称参与、跟踪督办、定期回访,共同做好重大矛盾纠纷化解。以横向联域调的方式。针对地处毗邻区域跨村、跨镇、跨县不稳定因素多的实际情况,重组“50+”调解员力量,分流指派与周边村、乡镇、区县一对一对接,建立资源共享、区域联防机制,采取现场解决与预约调处、择期协商与限时调处、依法引导与联合调处相结合的方式,集中攻坚跨区域矛盾纠纷,大量复杂疑难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坚持严管厚爱并重,激发起而行之、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源泉。犍为县制定出台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在“50+”调解队伍中开展等级评定,综合调解员德才表现、业务水平、工作实绩和工作年限,评定二级调解员2名、三级调解员10名、四级调解员15名。县财政将“50+”调解队伍建设经费列入司法行政部门综合预算,科学设置群众接待窗口、矛盾纠纷调解室、法律援助站、法官工作站、心理疏导室等功能室供“50+”调解员使用,综合考虑调解纠纷数量、质量、难易程度、社会影响大小以及调解规范化程度,按程序为符合条件的“50+”调解员发放案件调解补贴累计5.5万元。建立健全目标管理体系,将“50+”调解员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纳入平安建设目标考核,实行定期考核和动态管理,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先进表扬、补贴奖励、解除聘用等奖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