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叶 冷冠慧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并系统阐述了“十一个坚持”,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何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
随着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法治中国建设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对公共法律服务提出更多更高的需求。公共法律服务现代化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升法治水平、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更高水平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需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才能让公共法律服务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准方向,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融入国家治理大局。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坚持人民至上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我们必须始终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首要任务,以确保群众的满意度为准则,持续改进服务供应,并不断提高服务的品质。通过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体系,确保法律服务能够真正地惠及到每一个需要援助的社群。公共法律服务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坚守以人民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我们才能确保公共法律服务的建设始终与群众的实际需求相契合,并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公共法律服务的核心是公平与正义。为了确保广大人民能够公平地接受法律服务,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框架、更好地分配资源并创新服务方法。此外,还需要高度重视弱势群体的法律需求,并构建一个长期的法律援助机制,以确保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得到真正的维护。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群体常常遭遇更多的法律难题,但通过实施制度化的保护措施,可以确保他们不会因为经济压力或其他因素而无法获得必需的法律服务。
二、构建高质量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实践路径
完备的制度框架是体系建设的核心。我们需要加速制订与公共法律服务有关的法律和法规,明确提供服务的标准,使服务流程更加规范,并构建一个质量评价系统。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财务保障体系,以确保公共法律服务的建设得到持续的财务支撑。制度设计构成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只有通过科学和合理的制度布局,我们才能确保服务体系能够高效运作。要提高服务的效率,关键在于优化资源的分配。我们需要整合城乡的法律服务资源,确保高品质的资源更多地流向基层。通过构建法律服务的合作框架,达到资源在不同区域的有效分配。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法律服务专业人才的培训,以构建一支具有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团队。目前,城乡法律服务资源的分配不均是主要的挑战之一,必须借助政策导向和资源整合,逐渐减少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差距,
为了提高服务的品质,创新的服务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打造一个智能化的法律服务平台,确保法律服务能够在线上和在手上进行。倡导实施“一站式”的服务方式,确保公众只需走进“一扇门”便可解决法律难题。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创新法律宣传的方法,以增强公众的法治觉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为公共法律服务带来了创新的工具和方法,必须最大化地应用这些技术,以增强服务的便利性和高效性。为了构建一个更高质量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应当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思维为指导,始终坚守问题和目标的导向,持续改进服务供应,提高服务的品质,确保人民在法律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体验到公正和正义。
三、强化科技赋能,推动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化发展
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利用科技赋予能力已经变成了提高公共法律服务效率的关键途径。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我们能够智能地匹配法律服务资源并进行精确的推送。例如,创建一个全国统一的公共法律服务大数据平台,可以实时分析公众的法律需求,动态调整服务供应,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目的。此外,还应致力于推广智能法律咨询系统,确保为大众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法律咨询服务,从而增强法律服务的可接触性和便利性。借助科技的力量,提升服务的效率,同时增加服务的准确性和个性化,确保公共法律服务更符合大众的实际需求。
除此之外,还需要重视科技助力公共法律服务发展过程之中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例如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的维护。因此,在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构建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体系,以确保科技应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得到保障。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既精通法律又具备技术知识的综合人才,以确保公共法律服务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人才基础。在科技赋能的过程中,数据的安全性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是必须高度关注的核心问题,需要通过严格的法律和技术措施来确保大众的信息安全得到保障。
(作者朱叶系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冷冠慧系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