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谭别林
6月1日,达州市举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市民政局局长杜权军通报了有关情况。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向莉,市公安局副局长李森,市网信办副主任殷旭,市教育局副局长张梅回答了记者关心的问题。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科科长江玲主持发布会。
杜权军介绍,目前,全市现有未成年人114.56万,农村留守儿童84842人,孤儿1339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357人,低保、特困等困境儿童3.9万人。市、县两级建有儿童福利机构8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8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4个、乡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52个、儿童之家、童伴之家等儿童关爱阵地922个,明确儿童督导员200名,儿童主任2283名。
他表示,一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县(市、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及市级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取得了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问:大家都很关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请问网信办是怎样开展这方面工作的?
答:为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近年来,根据职能职责制定了《达州市网民网络行为“十要”“十不准”规范》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网信系统创作了一大批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作品,网络媒体开展了未成年人保护的宣传和舆论监督,有效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未成年人保护,为未成年网民构筑起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保护”。
2020年,达州市挂牌设立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为加强涉未成年人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办理,在举报平台开设了涉未成年人举报入口。在全市11家新闻网站、1家网络论坛首页公示专用举报热线和邮箱,进一步畅通举报渠道。2021年,按照中省总体部署,网信办联合宣传、公安、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了“网红儿童”不良账号及信息清理、“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清朗饭圈乱象专项整治”等专项行动,紧盯未成年人使用较多的平台、应用,视频直播、QQ群组、互动社区、网络游戏、网文小说、网课平台等,重点清理色情低俗、血腥暴力、封建迷信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防碍青少年上网学习的有害信息,严厉打击涉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等违法犯罪。
坚持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推动网络文明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问:学校是未成年最为集中的地方,如何加强校园安全建设、保护好在校未成年人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请问教育部门在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答:市教育局历来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始终将校园安全作为教育管理的底线底板,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育人环境,有力推动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走深走实。一是聚焦教育引导,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全面加强《道德与法治》《生命·生态·安全》等安全课程教育,聘请法治副校长650名,扎实开展了“防性侵”“防校园欺凌”等法治宣传教育,全市配备心理健康教师2200余名,推进心理健康课程“计划、师资、课时、教材”四落实,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未成年人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有效提升。二是聚焦综合治理,营造安全成长环境。瞄准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厅、游摊小贩等重点,实行职能部门全覆盖排查、教育系统专项排查的“双排查”机制,全面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空间。大力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安防能力建设“6个100%”全面达标。坚持定期分析侵害未成年人典型案例,坚持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推动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事后干预”机制,校园安全环境显著改善。三是聚焦重点发力,构建安全保障体系。筑牢基础防线,在“四心”作风问题教育整顿活动中大力开展师德师风“三德”主题教育,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做实家校共育,创办家长学校1100余所,吸收家长组建“护学岗”1300余个、护校队700余支。完善保障体系,从严落实疫情防控,积极开展未成年人体质监测,全面推行“五餐”监督机制,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构建。
下一步,围绕“强国有我成长行动计划”,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严的作风、更实的措施,切实抓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一是强力推进铸魂行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广泛开展安全专题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未成年人安全防范意识。二是强力推进健体行动。全覆盖开展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加强“五项管理”,持续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抓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分3年建设479个标准的心理辅导室,坚决遏制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导致的意外。三是强力推进减负行动。进一步落实“双减”“双规范”政策措施,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强化校园防欺凌教育管理,健全教育惩戒工作机制,切实保障未成年人人身财产安全。
问: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被侵害时,大家的强制报告意识不强,请问检察机关是如何落实该制度的?另外,我们关注到检察系统开展了“巴渠佑苗”活动,请问该活动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呢?
答:首先回答“强制报告制度”有关问题。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具有案件线索发现难、报告难、干预难、追责难等特点,给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带来了许多难题,也不利于打击犯罪。2020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国家监察委员会、教育部、公安部等九部门出台《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规定国家机关、居(村)民委员会、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及工作人员等,发现侵害或疑似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必须向公安机关报告,错报免责,不报追责。2021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强制报告制度”予以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保护“两法”实施一年以来,通过强制报告发现侵害未成年人案件12件,倒查追责1件。
通过与教育系统开展“法润校园·共护未来”主题活动,将强制报告制度纳入教职员工必学内容;建立强制报告实施细则,细化线索移送、报告种类、隐私保护、追责程序等;进一步推行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是否报告”每案倒查机制,及时联合相关部门发布强制报告制度的典型案(事)例,营造报告免责,不报追责的良好氛围。
其次,回答第二个问题:“巴渠佑苗”品牌的含义和工作模式。为了提供更加优质的检察法治宣传产品和服务,形成品牌的矩形效应,2021年达州市检察机关统一全市未检品牌为“巴渠佑苗”。“巴渠”代表着达州的地理位置。“佑苗”简单直接地体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职能。
“巴渠佑苗”采取“未检+”工作模式,主要体现在四个“+”:
“未检+社会组织”,以购买社工服务项目的方式,让社会力量参与到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监督帮教、涉罪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 、担任合适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线索收集等工作。
“未检+宣讲志愿者”,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吸引广大教职员工加入志愿者队伍,联合开展法治宣讲业务技能培训,做到宣讲内容订单化,宣讲课件优质化、宣讲模式多样化等,实现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有力推进。
“未检+专家学者”,加强与团委、妇联、民政等相关部门的合作,着力构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专业化团队,邀请“外脑”参与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家庭教育、医疗救助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
“未检+智慧互联”,检察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开发公益随手拍小程序,未成年人检察子系统等,通过新技术的开发、大数据的适用,实现未检业务持续、高效推进。
问: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比较突出,社会各界人士都非常关心关注,请问公安机关在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成效,接下来怎么做?
答:近年来,全市公安机关始终立足岗位职能,坚持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为重要任务,共同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惩戒纠正未成年人不良言行,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守护校园及未成年人安全防线,积极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推动“护校安园”工作。构建学校、教育局、公安机关、家庭“校局警家”四方联动机制,推动学校专职保安配备、一键式紧急报警与公安联网、校园封闭化、视频监控与公安联网、护学岗建设、硬质防冲撞设施等基础建设100%达标。常态落实“护学岗”措施,设立校园警务室425个、治安岗亭180个,对全市1215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设置2名警力常态执勤,并在校门口悬挂驻校民警公示牌,加强校园安全防护。联动市场监管、城管等职能部门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大整治,累计检查学校及周边场所1800余次,排查整改校园及周边风险隐患18处,公安机关组织或参与校园暴恐、个人极端事件、防火防震演练12次,筑牢校园安全屏障。
提升法治安全意识。持续完善“法制副校长”机制,选拔280余名优秀民警兼任学校法制副校长,推动公安局长、派出所长、禁毒大队长、交警大队长、法制大队长“五长”上法制课,围绕预防电信诈骗、校园欺凌、家庭暴力和自我安全保护、毒品、淫秽物品、交通安全、迷信等内容,结合生动的案例,以案释法、集中普法,今年以来全市先后开展法制讲座1300余次,切实增强广大未成年人、家长、老师的法制观念和自我识别防护能力。
营造健康育人环境。开展“团圆关爱”行动,联动共青团、妇联、社区、医院等单位,加强对家庭暴力类、未成年人受侵犯类案件查处,督促未成年人父母履行监护职责,加强心理关爱和隐私保护,最大限度关爱保护被侵害未成人合法权益。配合学校、村(社区)、家长做好校园矛盾纠纷发现、上报、化解工作,累计化解校园矛盾纠纷50余起,最大限度防范涉校案(事)件发生。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及失散未成年人强制报告等工作,全市未发生未成年人流浪乞讨行为。
震慑违法犯罪行为。针对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启动“3同步”机制,主动联系法院、检察院同步介入,全面搜集固定证据,实行快侦快捕快诉,从重从严查处侵害未成人违法犯罪行为。目前,已走访行政村1662个,走访社区660个,破获蒋某涉嫌收买被拐卖的儿童案、居某被拐卖案等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6人。同时,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对每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能挽救的坚决挽救,能不予刑事处罚的坚决不予刑事处罚,最大限度的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从严控制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立案关口。组织社区(驻村)民警、村(社区)干部、违法犯罪青少年家长共同成立帮教小组,落实定期帮扶制度,对每名违法犯罪青少年采取“一对一”“多对一”帮扶教育。
全市公安机关将以“六进六边”“一标三实”等工作为抓手,拓宽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线索来源渠道,依法严厉打击组织、教唆、强迫等一系列利用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对拐卖、拐骗儿童等一系列犯罪活动持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切实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