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调解员为我们化解了纠纷,让我与姐姐冰释前嫌、重归于好。”2022年3月,宜宾市翠屏区大观楼街道仁和社区调解委员会调解一起数十年都未能化解的遗产继承纠纷,调解员在茶香缭绕间,巧用“六尺巷”和《弟子规》等典故,将亲情这剂良药融入宜宾独特的盖碗茶文化,通过喝茶拉家常,以情入理,以理释法,将困扰两位7旬老人的难题消弭于无形。近日,当事人肖某将一面写有 “精法巧调暖民心,至真至诚显真情”的锦旗送到仁和社区仁和议事厅调解员的手里,深表谢意。
据了解,仁和社区位于宜宾老城区的核心区域,是典型的城市老旧社区,幅员面积0.05平方公里,辖仁和街、青皮树街、岳武里、西街西段4条主要街道。辖区常住户1836户,常住人口5650人,机关企(事)业单位12家。社区党委下设服务站、西街、青皮树、天天房产共4个党支部,11个党小组,125名党员。近年来,仁和社区调解委员会将茶文化融入到社会基层治理之中,采取让群众乐意接受的喝盖碗茶方式化解纠纷矛盾,和谐了居民住户之间的关系。
以茶之德化解群众纠纷
“杨同志,我来向你反映一下小区里的卫生状况问题。”今年4月29日,记者来到仁和社区仁和议事厅,看见一名辖区居民正在向社区调解员杨可人反映情况,且情绪十分激动。杨可人热情地为其泡上了一杯盖碗茶,让对方先喝茶冷静一会。随后,记者在社区的宣传墙看见,社区特制作的“喝茶见凤尚,议事传和谐”的9个茶碗摆放,分别表达了不同的寓意。杨可人说,茶碗摆放共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做好调解准备。寓意在调解纠纷前摆好茶碗并泡上热气腾腾的茶,请双方当事人先品茶;第二类是开始议事。寓意观察对方茶盖的摆放是否同意纠纷调解;第三类是调解结果。寓意茶盖的不同摆放,表示调解成功或失败。
纠纷不论大小,都会牵涉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
去年8月23日下午,天色突变并刮起了大风。翠屏路246号小区住户王某阳台上花盆被风吹掉下来砸坏了下面茶摊的茶桌。茶老板陈某就来到仁和社区议事厅反映情况,要求对方赔偿相关损失。调解员杨可人及时查看了现场,并通知小区住户王某到场进行调解。陈某称,对方的花盆掉下来不但损坏了他的茶桌,而且自己还受到了惊吓,要求对方作出相关赔偿。王某认为,花盆的掉落不属于人为,只能赔偿茶桌损失,于是,双方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争议。杨可人在调解中让双方先品茶,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对双方进行了劝导,两人在喝上清香盖碗茶后,态度也就缓和了下来,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
“调解群众纠纷,首先要让双方心平气和地谈,才能达成调解协议。”杨可人说,去年12年5日,他接到翠屏区劳动监察部门转来的一起劳资纠纷,要求做好相关调解工作。他就及时将双方当事人董某和杨某通知到场进行了解。原来是因辖区内实施管网改造,工人董某在施工人员杨某承包的工地务工,由于杨某对董某所做的工程不满意,没有按时支付民工工资便引发纠纷。很有经验的调解人员首先为两人沏上盖碗茶,并没有直接进入主题,便与双方摆起了品茶的故事,逐步进入调解话题。“我认为双方都存在一定的过错,问题只有通过协商来解决。”杨可人称,因双方没有签订具体的工程质量协议,并且董某所做的基础工程已经覆盖在泥土之中,无法恢复和查看现状。调解人员通过耐心地劝说和沟通,杨某认识自己的不足,当场就达成了调解协议,随后就将上1000元的务工费一分不少的转给了董某。
以茶之道拉近邻里关系
纠纷调解好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少了,小区的邻里关系自然就和谐了。
仁和社区真武路某小区是属于尚未改造的老旧小区,经常发生垃圾乱扔、水管破裂等现象。年近70岁老人颜建秋就成了一名老“上访户”,无论小区发生一起小事情,他都要向社区反映,要求协调解决。“我每一次反映的问题,都得到了社区圆满地解决。”颜建秋告诉记者,去年12月,他与邻居罗某因垃圾问题产生了纠纷,自己就向社区反映情况,社区及时派出调解人员上前查看和了解相关情况,随后就通知双方当事人到社区仁和议事厅进行调解。他们到社区品完了两开盖碗茶后,心情也平静了下来,总觉得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没有必要再纠缠了和为社区干部添乱,双方都在调解员的劝说下,消除了隔阂。如今两家人不但邻里关系搞好了,而且还成了相互关心和相互帮助的好朋友。
颜建秋称,过去他每次反映的问题,虽然都得到调解,但总觉得社区干部在和“稀泥”,没有为他们分出胜负和输赢。现在他才体会到一般邻里纠纷没有多大的对和错,只要双方谦让一点,文明一点,大家就能和谐相处。同时也感受到社区所采取调解方式也很得当,没有出现欺压、调解“人情”纠纷或关系纠纷的现象,并用和蔼可亲的语言进行说服教育,甚至用实际行动去感化每一个当事人。更没有把矛盾纠纷扩大和上推下卸。现在,大家都很认可社区的调解方式和工作方法。如今自己也成了一名小区的热心人,主动协助社区干部做好小区的服务工作。
“过去,我认为找社区解决问题肯定要有关系才行。”翠屏路某小区居民邓女士因身体状况原因,总觉得邻居陈女士家里的噪音影响了她的休息,多次与对方沟通都无济于事。邓女士几次都想向社区反映情况,但又想到自己没有关系,问题反映了也不起作用。今年1月初,邓女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社区反映情况。没有想到社区及时派出调解人员将陈女士通知到场进行情况核实。
经了解,邻居陈女士原来是一个做白米粑粑卖的摊主,因为,她在每天晚上或凌晨都要把粑粑蒸好后推到大街上去卖,所以就经常都发出了一些响动。可陈女士认为,她在自己家里从事家务活动,虽然出现一定响声,但几乎影响不到他人。是邻居邓女士精神有些过敏,并不承认自己有过错,于是,导致双方纠纷升级。调解员热情地为她们泡上盖碗茶,请两人先品茶,有事情慢慢说。在调解中,调解人员要求陈女士在干活的时候尽量做到轻拿轻放,不能出现噪音扰民。邓女士在休息时,尽量把门窗关好,减少外音干扰。最后,双方喝了茶,消了气,相互体谅了对方的难处,握手言和。“这样的调解方式,我很接受。”邓女士说。
以茶文化推进市域治理
据了解,作为基层治理的最末端和服务群众最前沿的仁和社区,在6年前就搭建“有事来协商”平台——“仁和议事厅”,将茶文化融入到纠纷调解工作,通过部门引导,社会贤达参与,组织居民协商自治,实现“小区事务大家谈、小区治理大家议、小区决策大家定”的协调机制,及时化解邻里纠纷、迅速应对突发事件、精准反馈民情民意,不断夯实平安仁和治理基石。截至目前,该社区已调解各类纠纷达50余起(件),调解率和群众的满意度达98%。
宜宾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在全市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仁和社区创新搭建协商调解平台—— “仁和议事厅”,以茶为媒介,传承盖碗茶文化,通过盖碗摆布的不同状态来表达调解双方的意见,塑造了独有的“仁茶调解”品牌。茶文化传承过程中融自治、法治、德治于一体,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层基础,打造出了一个市域社会治理的新样板、新标杆、新品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