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昌文
成都市新津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司法释明中心并实质运行后,在该中心安排了2名员额法官轮岗释明,2名退休法官(人民调解员)常驻释明,并配有1名兼职释明工作人员。
为进一步做深、做实、做细全流程司法释明工作,推动司法释明工作机制更加规范化、多元化、专业化,新津法院司法释明中心探索三大举措进一步提升释明成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一是加强释明中心与法官的内部协调配合。构建“1+N”分解模式,即1个释明中心为核心统筹+N个法官团队全流程释明的高效模式,在1个法官团队下再构“1+2+2”模式,即1个承办法官+2个法官助理+2个书记员释明模式,特别是对当事人情绪激动、存在信访、闹访风险的重点案件,分解案件释明压力,实现法官团队主动释明、司法释明中心后续跟进释明、三方人员持续释明的可行模式。
二是探索司法释明的多样化释明模式。在案件审理全过程中,引入随案提醒“预处罚”警示,通过警示宣传片、宣传展板、标语、警示告知书等,打造“无处不在”的警示预警,开展“先礼后兵”的有效模式,结合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提升负有履行义务当事人的自觉履行意识,提升司法释明成效。
三是打造释明中心人员和经费的双保障。加强与区人社局、卫健局、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区等的有效衔接,构建互通人才库,实时动态引入专业释明人才,保障第三方智库人员充足。积极向区委政法委争取专项经费,升级打造司法释明中心一体化建设,实现工作机制规范化、人员配置专业化。
该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司法释明中心运行机制首先倡导法官主动释明,坚持法官是司法释明的第一责任人,要求法官在宣判、送达等环节主动向当事人开展释法明理、督促执行和催缴诉讼费等工作。其次,司法释明中心配合法官开展第三方释明,当事人对裁判文书有疑问的,引导至司法释明中心,由值班律师、人民调解员、心理咨询师等第三方人员开展诉讼辅导、类案检索、释法明理、情绪疏导等。再次,经第三方释明后,当事人仍情绪激动的,由释明中心工作人员负责安抚当事人情绪,并向当事人指明上诉、申诉、申请再审、检察监督等其他法律途径。最后,做好预约释明和指定释明,经上述释明程序后,仍有少数当事人不服判息诉且承办法官未曾释明过的,采取预约释明回流至承办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