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云上法庭”“远程提讯”等互联网开庭方式,解决因疫情当事人不能到庭问题。自疫情发生以来,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法院立足为民便民,克服因疫情带来的诸多困难,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将服务群众的理念融入立案、开庭、执行等各环节,有力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获得感。
跨越立案 温情服务解民忧
“同志,这个咋办呢?成都最近这个疫情,肯定不敢去啊,但是我真的很着急。”近日,在绵阳市涪城区法院立案窗口,一名前来申请立案的当事人显得很是焦急。原来,其申请立案的案件不属于涪城区法院管辖范围,而是属于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法院。但鉴于当时成都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前往立案肯定是比较麻烦的,且这当事人也并不愿意前往,但又急于立案。
考虑到群众的实际困难,涪城区法院干警便建议其通过跨域立案的方式,向成华区法院提交立案申请,现场通过网络将立案材料发送至成华区法院立案庭,立即电话告知对方法院通过立案,完成整个流程,仅仅用了15分钟。
“这么快就立了案啊?!真是太感谢你们了!”10多分钟就完成了立案事宜,还不用绵阳、成都长途往返,当事群众连连点赞。
云上法庭 架设法官与百姓连心桥
今年3月,在涪城区法院的第十一审判庭,庭审井然有序,但这次庭审却有一点“异样”,原来,审判席并没有法官的身影。
原来,承办该起案件的法官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正在居家隔离,但该起案件已经经过公告到了开庭时间,若改期开庭,需再次公告,会给当事人造成不便,也将延长案件审理期限。作为当事人,本身迫切地希望能够尽早得到审判结果。为切实保障当事人权益,涪城法院决定采取“云上法庭”进行线上审理。通过协调当事双方及律师,均表示赞同。庭审结束,承办法官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庆幸没有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耽误了庭审。
自疫情发生以来,涪城区人民法院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应疫情防控要求的审理举措,在“智慧法院”建设上下功夫,创新开展“互联网+”开庭审理案件新模式,创建“云上法庭”审判系统,实现法官、当事人双方和律师在线参加审理案件,有效解决了因疫情原因造成任意一方不能按时出庭的困扰。自“云上法庭”启用以来,涪城法院实现在线审理案件100余件。
微信“传书”“背靠背”执行获点赞
“白法官,真的很感谢您!我真没想到这么快就收到了欠款,我给您送了一面锦旗,不能当面来送,请您查收一下。再次感谢涪城法院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近日,涪城区法院执行局收到了一个包裹,没有具体的收件人。拆开包裹发现,是一面既没有赠送对象也没有赠送人的锦旗。正在大家不知道该给谁的时候,执行局干警白杨收到了这样一条微信消息。从接手执行案件到收到锦旗,自始至终执行干警和申请执行人都没能见上一面。
原来,由于申请执行人居住外省,受疫情防控要求,不便往返于法院和居住地,全程靠着电话、微信沟通联系,执行干警和申请执行人成了名副其实的“网友”。虽素未蒙面,但并不影响执行干警对案件高度重视,用心用情解决了申请执行人的不便和实际问题。
在案件执行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被执行人无论如何都联系不上,案子一度陷入停滞状态,沟通中申请执行人还对执行干警有了误解,认为是不是自己没能亲自来就不重视自己的案子。后来,涪城法院经过多方沟通才了解到,原来被执行人正在监狱服刑,自此误解得以解除。
顺着这条线,执行干警又想方设法联系上了被执行人的妻子,多次与其沟通促成同意代为清偿其夫的全部债务,最终圆满完成执行。
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杨小平表示。“做有温度的司法,将此理念融入到立案、审理、执行及判后答疑等各个环节。接下来,涪城法院将立足职能定位,持续大力提升为民便民司法服务能力,让当事群众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郭寒梅 赵银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