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近日,一面写着“以真情换良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锦旗被送到四川省绵阳监狱二监区。送锦旗的正是刑满释放1个多月的李某和其家人。今年2月底,李某结束11年的服刑,回归社会,走向新生。他告诉记者,锦旗上短短的14个字融入了监狱民警对他11年来教育改造的点滴。
入监之初 他曾是一块难咬的“牛皮糖”
2011年,20岁出头的李某决定“闯荡江湖”。他不听父母劝阻,整日与狐朋狗友混迹社会。短短两个多月,他先后入户盗窃11次,非法所得财物40余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2011年11月,李某被送至绵阳监狱服刑。
从“社会大哥”到“阶下囚”,刚入监时,李某浑身散发着“流氓地痞”气息,无法适应服刑,抗拒改造。
第一次会见,李某与父母隔窗对望沉默无言,情绪低落。会见完毕后,察觉到异样的原分队副警长刘德平当即对李某开展个别谈话,询问他沉默寡言的原因。原来,看着母亲哭红的双眼、父亲颤抖的嘴唇,李某内心十分愧疚。虽然如此,但李某依然没有走上积极改造的道路。
第一次的会见效果不理想,民警一次次与李某沟通、疏导,但他全然当作耳旁风,采取“不理、不听、不做”的态度对抗。最 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李某自暴自弃,浑噩度日,劳动改造不积极,监管改造敷衍了事,成了罪犯改造中难咬的“牛皮糖”。
打持久战 民警对他“不抛弃、不放弃”
李某的自暴自弃和消极改造,让他成为主管民警朱继红重点关注的对象。朱继红通过反复翻阅其卷宗档案和平时细致入微的观察,认为李某犯罪是因为年轻鲁莽冲动,加之受教育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社会阅历不足而导致。通过和李某的一次次个别谈话,朱继红发现,李某虽然是个“刺头”,但对自己的犯罪事实认知清楚,服从法院判决,是能够通过努力改造好的。
鉴于李某年纪轻、心理波动频繁和思想压力大的特点,监区改造民警共同研判,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监区一方面安排民警积极做李某家属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通过亲情电话、书信的方式与其沟通,疏导李某情绪、鼓励其积极改造;另一方面,监区安排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民警王向东运用专业知识对李某进行心理干预。
起初,李某认为民警的关心教导是“虚情假意”,还将自己的“牢狱之灾”归咎到执法民警身上。民警越关心李某,他就更加我行我素。不久,他就因不服管理被押送到严管监区接受惩戒训导处罚。
在严管监区,警长张兴成几次找李某谈话,鼓励他好好反省,转换思路,争取缩短训导时间,这时,李某内心有了一些波动。
“你表现得好的话,我提前过来接你回监区。”这是张兴成在一次谈话中对李某的承诺。惩戒训导期满时,张兴成早早站在门口接李某回监区,看到这名“说话算数”的警长,李某有些错愕,心中有一点儿感激。
回到二监区,李某依旧沉默寡言,小毛病不断,当他感受到民警没有因为他犯下的过错而“有色”对待,反而时常鼓励他正视错误、正视改造后,李某产生了一种惭愧之情。
随着改造生活的继续,李某改过自新的念头愈发笃定。他坚持遵规守纪,积极改造,良好的表现得到了监区民警一致认可。李某获得了2016年春节亲情帮教名额——在监管区内与哥哥、嫂子共进亲情午餐。“那一刻觉得所有的努力付出都是值得的、有意义的。”李某回忆说。
父亲离世 让他化悲痛为改造力量
2016年的亲情帮教,李某的父母因家事忙碌没能参加。让李某没想到的是,他后来再也没能见到自己的父亲。
父亲的突然病逝,给了李某沉重的打击。为了不让李某再次陷入迷茫,民警加大了对李某的关心力度。2018年中秋节,监狱综合李某的改造表现和家庭变故的现实情况,允许他的叔叔来狱参加现场亲情帮教,这让李某十分感动。随后的改造生活中,李某更加积极改变,他养成了看书学习的好习惯,并乐于帮助同改建立良好的改造意识。“忏悔、守法、感恩、自新”在李某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他找到了一条通往自新的道路。
今年2月,在刑满释放前7天,李某主动向民警报告,申请“现身说法”,希望用民警对他“不离不弃”的教育改造故事来鼓励其他罪犯。
“绵阳监狱这十年的变化很大,从监舍里的硬件设施到多功能厅的座椅,再到宽敞通风的晾晒场,这一切都在变,但不变的是警官对我们教育挽救的初心、家人对我们的希望和期盼。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认罪悔罪,在警官的谆谆教诲中改变自己。”李某激动地说,“如果没有二监区民警对我的悉心管教,帮助我悬崖勒马,我还是那个在苦海挣扎的囚徒。但现在,我重获新生,出去以后我一定要努力回报社会!”
“我打算出去后,和家里人商量一下,堂堂正正地凭劳动挣钱生活。”刑满释放前,李某告诉民警,自己一定牢记民警们的教诲,出去后脚踏实地,重新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