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 德阳法治建设这样干

  
2022-04-21 20:34:48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俞阳

4月20日,德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对《法治德阳建设规划(2021-2025年)》《德阳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德阳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一规划两方案”)进行解读。


据介绍,“一规划两方案”系统融入德阳未来五年的重点建设任务;收录了德阳在集中市域资源,聚力解决市域社会治理突出难题方面的经验;围绕法治化与数字化协同推进,用专门章节提出了数字化牵引法治化的系列举措。同时,还提出要完善社会重要领域立法,突出地方立法工作的特色和针对性、实效性,切实解决好法治领域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恼事、揪心事。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德阳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徐勇在会上介绍道,“十四五”时期,德阳立法工作将按照《法治四川建设规划(2020-2025年)》以及《法治德阳建设规划(2021-2025年)》的要求有序推进,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完善立法工作格局。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市委定期听取立法工作汇报,健全立法工作请示报告、协调决策等制度机制。健全人大主导立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在立法中的作用,逐步提高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特别是有法治实践经验的专职委员比例。注重发挥政府在立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做好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起草、衔接工作,加强政府部门间立法协调。拓宽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完善《德阳市政府立法协商办法(试行)》,加强立法协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工作中的协商作用。

二是健全立法工作机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落实《德阳市地方立法条例》,完善《德阳市政府拟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草案程序规定》《德阳市政府立法起草阶段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工作规范(试行)》,落实立项、起草、论证、听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立法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公众意见采纳反馈机制,充分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提升立法公开透明度。建立完善立法专家论证咨询制度,有序开展委托第三方起草法规规章草案工作机制。健全法规规章实施情况评估制度,有计划开展立法后评估和定期清理,并及时修改、废止。

三是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围绕城乡建设与管理,加强社区治理、公共卫生、违建治理、海绵城市、村镇建设、城乡环境无障碍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立法,促进城乡一体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围绕环境保护,制定完善公园城市建设、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等法规制度,推进更高水平的新时代美丽德阳建设。围绕历史文化保护,加强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保护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法规制度建设,提升德阳文化软实力。注重在地方立法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与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衔接互动。稳步有序推进区域协同立法,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

四是加强立法监督。健全备案审查工作机制,规范备案审查程序,加强备案审查能力建设。强化党委、人大、政府备案审查工作之间的协作配合。依法及时处理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书面提出的对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审查要求或者审查建议。健全备案审查年度报告制度,切实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

目前德阳市公共法律服务的发展情况如何?规划中有哪些举措提升人民群众对法治的获得感?

徐勇表示,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目前,我市正式出台了《德阳市“十四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人民群众能“随时随地随身”获得优质法律服务的“四级三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该体系上升为公共法律服务全国要求。已建成市本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区(市、县)、经开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7个,撤并后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85个,12348法律热线已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并线运行,法律援助应援尽援率达100%,组织法律服务人员集中开展农民工务工合同法治普法和企业法治体检参与率达90%以上。自主开发“德小法”智能法律服务机器人,并植入“法治德阳”微信端。发挥诉讼服务中心“门诊部”功能,设立7个诉讼服务中心、22个诉讼服务站,做实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全面完善12309检察服务中心实体大厅建设,通过网络、电话、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打造高效检察服务。持续推进各类公安业务向政务服务中心进驻,全面运行德阳公安“微户政”“12123”等平台,优化服务举措提升群众满意度。

“法治建设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他说,在未来五年中,德阳市将大力提升司法便民服务质效。推动诉讼事项跨区域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解决好异地诉讼难等问题。加强全域诉讼服务建设,做实跨域立案。完善协同高效响应机制,明确协作法院、管辖法院在跨域立案各环节中的响应时限。完善当场立案、网上立案、自助立案、跨域立案服务相结合的便民立案机制。深度推广24小时自助法院建设,加密24小时自助服务厅、站、点,打造现场、自助、网上等多层次、立体化立案渠道。推进全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实质化运行,完善在线诉非分流和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加快法院调解平台与仲裁、公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非诉讼解纷平台对接,统筹法学会、行业协会、行业组织、商会、律师等解纷力量,全面开展在线调解工作。同时,不断提高公共法律服务水平。深入推行“三能理念”,立足“四点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1+4+N”平台,健全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清单及供给机制,推进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贴近,与政务、警务、检务、诉讼服务协同联动。探索构建公共法律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打造网上“法律服务超市”,实现“一键式”受理、“一站式”服务,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向移动服务、随身服务方向发展。加大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区域均衡。加强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建设,构建公共法律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推广“社区法务区”建设。

编辑:王硼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