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法院先进典型人物素描②臧永:先是一名老百姓,再是法官

  
2022-01-21 08:55:21
     

成都法院工作亮点回顾之二

坚守初心视忠诚奉献为使命

——成都法院先进典型人物素描

 

陈睿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刘冰玉 夏菲妮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近年来,成都政法战线涌现出一批践行忠诚履职、为民服务、担当作为的优秀代表,他们用实际行动换来了群众的幸福祥和,诠释了“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政治品质。“时刻牢记司法为民宗旨,通过司法审判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司法的温度。”这是每一名法院人的初心与使命。


臧永开展专题授课

受访者供图

2015年,成都法院启动“卓越法官”培养工程,目前,全市法院实现“五年见明显成效”目标。2015年以来,成都法院集体和个人受成都市级及以上表彰奖励6947项(次),其中获国家级奖励100项(次),在全国、全省会议交流发言437人(次)。

臧永:先是一名老百姓,再是法官

“25年指引我的是一个词:司法为民,只有在案件审判中兼顾国法天理人情,才能让司法审判更有力量、更有是非、更有温度。”从事审判工作25年,成都中院未成年人及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庭长臧永认为,自己先是一名老百姓,再是法官,“在办案过程中,我会把自己当做当事人来看整个案件”。他表示,法官在是非判断基础上,要能感同身受,用最妥善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办案请大家向我看齐”

2010年底,已有15年法院审判工作经历的臧永从新疆克拉玛依市法院来到成都。目前,臧永担任成都中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

少年家事审判庭审理的案子,多是家庭纠纷、遗嘱继承、未成年人性侵案件,和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在臧永看来,对普通群众而言,走进法院的次数屈指可数,法官更应该高度重视每一个案子。在家事审判工作中,臧永审理了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外嫁女”离婚后拆迁房权益案件、遗弃残疾女性的离婚案件,依法保护了弱势群体,让人民群众既切实感受到法律的温度,更通过司法审判向全社会传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臧永坚持“立足预防、重在教育、突出保护”的特殊少年司法制度,体现柔性人文司法理念,在审判中引入心理矫治,坚持回访考察,对犯错未成年人父母开展亲职教育,促使未成年罪犯正常回归社会。

从事审判事业25年,臧永始终秉持司法为民、司法利民、司法便民、司法靠民的司法理念,在案件审判中兼顾国法天理人情,力争让司法审判更有力量、更有是非、更有温度。2015年至今,臧永办理民事案件1362件,结案1331件,结案率97.7%,服判息诉率达96.6%,无发回重审案件及改判案件。成功审结多起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赢得各方当事人的认可,达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办案数量、办案质量,请大家向我看齐。”臧永时常这样鼓励同事,更是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承诺。多年来,他审理的案件数量一直位居所在部门前列。

“断案需做到案结事了”

在臧永眼里,法官不仅和案子打交道,更要和人打交道。这要求法官在和当事人沟通交流时耐心倾听,要把自己当做当事人体会整个事件。“但法官必须秉持基本的是非判断。”臧永表示,坚持同理心是为了让法官更妥善地处理案子,化解矛盾纠纷。

法官应当如何培养同理心?臧永认为,这一方面来自法官的直接经验,即总结自身经历,找到情感共鸣点。另一方面来自间接经验,即通过生活观察、阅读大量书籍等,体会冷暖疾苦,体察生活百味。“根据案卷反映的材料,以及当事人的寥寥数语,便能抓住当事人的心理症结,了解到其平常的生活状态。”在臧永看来,在审判实践中不断磨练,在生活中不断积淀,一名会和人打交道的法官应当呈现这样的状态。

正是秉持这一理念,臧永在未成年人案件和家庭婚姻案件中,引入了心理咨询师制度。心理咨询师可协助法官与当事人沟通交流。该制度于2020年年初筹备,同年10月正式施行,目前有150名心理咨询师可参与当事人沟通工作。

人物小档

臧永 成都中院未成年人及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庭长

2015年至今,他办理民事案件1362件,结案1331件,结案率97.7%,服判息诉率达96.6%。审结案件中,无一例瑕疵案件或错案。2014年被省高院、省人社厅评为“四川省法院系统先进个人”,2015年被最高法评为“全国法院系统办案标兵”,2016年被评为“全国法院系统党建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由省高院向最高法推荐参与“全国优秀法官”评选。

编辑:王瀚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