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昌文 朱佳琦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对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规划实施等进行了明确。
2022年成都市两会期间,多名律师界的成都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法治成都平安成都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成都市人大代表、四川琴台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牛建国
修订物业管理条例 构建共治共享格局
成都市物业管理条例实施已近14年,上位法《物业管理条例》已由国务院修订两次,社会形势已有较大变化,现行条例与上位法、司法解释规定存在冲突,政府职能也发生了撤合并转,承担疫情防控等社会职能缺乏法律直接规定,修订的时机已经成熟。
牛建国表示,现行条例存在部分条款和立法意图与上位法以及中央、省、市深化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监管部门分工不清、职责不明,缺乏联合惩戒的机制;物业服务行业中产生的新问题新事务应对不足,缺乏配套政策;对业主共建共管小区指导不足;对已成立的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缺乏制度性的有效监督等问题。
牛建国建议修订成都市物业管理条例,补充以下内容:健全完善物业管理行政监管体系,明确各主管单位具体职能职责;党建引领完善业主大会及业主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将物业违法违规纳入诚信体系和信用管理,让失信者受到信用追究;平衡服务价格,前期物业的政府指导价要作动态调整,市场化阶段也不要放任不管任由企业自主定价损害业主权益;加强诉源治理,分解物业纠纷,合理定位社区和基层组织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作用。
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发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春生
优化破产外部软环境 破解发展难题
2021年10月29日,浙江稳步推进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实现存量“僵尸企业”清零的消息占据各大媒体重要位置。“僵尸企业”出清,意味着大量被占用的要素资源得以有效释放,而实现“僵尸企业”出清的最有效手段,则是市场化、法治化破产。
王春生表示,成都作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及双城经济圈的“双核”之一,理应高度重视破产办理并着力提升破产办理的外部软环境,真正发挥破产服务产业层次提升、新旧动能转换的制度功能。
王春生建议,通过各种渠道向各类主体宣传办理破产的微观意义和宏观效果,及时建立企业破产“府院协调”机制,让司法裁判权与行政管理权各司其职、统筹并进,加快探索建立破产舆情处置和安全维稳保障、破产再就业安置体系和职工债权保障、涉破产招商引资与配套对接机制等,及时解决企业注销“瓶颈”,全力打通要素配置“肠梗阻”,消除管理人履职顾虑。
成都市人大代表、北京万商天勤(成都)律师事务所主任韩冬
修订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 完善保护制度
韩冬表示,成都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于2013年修改后实施,至今已逾8年,成都市专利保护工作与专利发展形势的要求已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加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也对成都专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都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的修改迫在眉睫。
韩冬建议,首先要聚焦城市发展要求,明确立法原则。目前,成都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仅有关于立法目的的规定,没有明确立法原则,明确立法原则有利于更好地指引专利工作符合成都市实际需要。其次要完善专利保护制度,建立多部门联合的专利综合管理机制,完善专利维权制度,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建立专利保护联盟和协作机制等,同时进一步加强展会等活动主办方的专利保护意识,强化活动主办方的专利保护责任。最后应该优化激励措施。一方面,可加重对PCT专利等高质量专利的资助,将加强专利转化效益作为专利激励的重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创新专利开发利用的方式,包括探索专利开放许可模式、优化专利许可费的分配方式等,在优化激励措施的同时强化激励措施的可操作性。
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天润华邦律师事务所律师詹炯
制定母婴室配置标准 方便母婴出行
詹炯调研发现,成都市各大型商业综合体、公共交通枢纽、旅游景区(点)等公共场所母婴室设置不足,有的即使设有母婴室也存在功能简陋、使用手续繁琐、被占作他用等问题。
随着国家三孩生育政策的颁布实施,在全社会营造鼓励生育的环境氛围尤为重要,设置完善母婴室、方便母婴出行不失为立竿见影的举措。詹炯建议,由卫健委牵头,商务、交通、文化旅游、公园管理等部门配合,对全市大型商业综合体、公共交通枢纽、旅游景区(点)等公共场所设置母婴室的情况进行全面筛查,引导各类公共场所增加母婴室设置。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共场所研究制定母婴室的最低配置推荐标准,引导公共场所的所有者(管理者)规范设置母婴室,对符合标准的母婴室由财政资金按年度给予适当的管理运行补贴,推进建立母婴室的长效运行机制。
成都市政协委员、市律协会长、四川明炬律师事务所主任王宗旗
加强双城经济圈文化认同 推进文化建设
王宗旗认为,经济发展,文化先行,文化是终极核心竞争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应仅从经济格局、内陆开放、城乡融合等方面入手,还应从文化认同与文化产业等身份认同方面同步发力,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真正的具有文化厚度的世界级城市经济圈。
如何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居民的文化认同?王宗旗建议,一要借鉴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经验,整合成渝两地文化研究资源,在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的基础上,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长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二要以资本为手段、以市场化手段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要素市场联网,协同营造区域文化市场环境。三要在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要求下,提出一整套有针对性的法治保障与经济支持制度,构建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四要建立两地公共服务宽松平台空间,打造高品质文化“走廊”。五要合力推进两地区域性文化联盟,形成文化影响。六要推动两地文化研究成果积极转化,在评比、共享、共推、创新等方面多下功夫。
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运逵律师事务所律师胡海玲
完善公园绿地建设 提升市民幸福感
近年来,成都通过建设各级绿道,连接起全市1100多个公园,形成了“绿网千园”的生态格局,给城市形态和市民生活方式都带来了较大变化,但“绿道”“公园”建设中还存在部分便民性不足的情形。
胡海玲建议,在街边公园、绿地、公园等,提供给民众标准化的“一间一树三场三站五亭”配套建设。一间就是智能化卫生间;一树就是街道和绿地公园等周边栽种一排可供行人乘凉和行走的绿树带;三场就是民众健身场、免费停车场和便民活动集散广场(紧急时可做为避难所),具有公益电影播放、民众生活娱乐、民众娱乐表演等功能;三站就是便民直饮水站、便民应急突发情况处置站(建议大型公园和绿地配备)、大型公园绿地配套公交站;五亭就是智能化纳凉亭、智能大众书籍借阅亭、移动购物亭、休闲固定式棋牌亭、便民共享单车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