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华司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陈博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必然要求。
成华区重大行政决策专家论证会
近年来,成都市成华区坚定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为载体,以四川省全面依法治县(市、区)示范试点为契机,秉持抓法治就是抓规范、抓法治就是抓发展、抓法治就是抓民生、抓法治就是抓稳定的理念,深入实施“法治护航改革工程”,全力推进依法行政高标准、保障经济发展高质量、助推社会治理高效能、守护群众生活高品质,用法治寻求城市治理“最大公约数”、厚植成华发展核心竞争力,推出了一批在全国全省全市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谱写了一幅缘法而谋、循法而行、依法而治的基层法治建设“新蓝图”。
12月2日,2021年成华区“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拉开帷幕
据了解,成华区先后获评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优秀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国幸福百强区,连续3年跻身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区,连续4次蝉联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党政示范引领
落实法治政府建设“主责主业”
统筹推进“重法强法”。成华区坚持把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摆在区委区政府工作重要位置,成立以区委书记为主任的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以区长为组长的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小组,每年发布《成华区人民政府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成华区“十四五”规划,制定“三级书记”抓法治责任清单,逐级签订《依法行政责任书》,全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落在实处、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关键少数“学法用法”。统筹实施习近平法治思想培训轮训,加重选人用人法治“砝码”,制度化常态化推行会前学法、专家讲法、任前考法、年终述法、实践用法。2019年以来,组织领导干部开展学法讲法活动50余场次,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专题研究法治政府建设工作20余次,作出专门批示22次。
上下联动“督法研法”。将法治政府建设列为“一级目标”管理,严格年度检查考核,实行刚性扣分。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按时回复率100%、办理满意率100%,对符合条件要求的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答复率100%。建立省委依法治省办、省委党校、全国律协副会长等常态驻点指导机制,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授课研学、问题研判80余次。
把握关键环节
筑实法治政府建设“四梁八柱”
高标准推进行政决策“把关口、严出口”。每年制定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并向社会公开。重大行政决策自觉接受本级人大监督。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制度,在全省率先成立合法性审查委员会,探索搭建咨询论证专家库,出台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账图、合法性审查细则、实施后评估规定、责任追究办法等全链条措施,做到重大行政决策科学民主依法。2019年以来,全区完成重大决策事项合法性审查论证1200余件,提出法律意见5000余条,重大决策事项目录公开率、公众参与率、专家论证率、合法性审查率、集体讨论率均达100%,行政规范性文件报备率、报备及时率、规范率、审查率均达100%。
高质量推进服务管理“转职能、提效能”。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出“成华特色”举措48条。持续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政务服务”跨地数字化服务,连通成德眉资政务服务“同城化无差别”。全面普及行政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自助办”,创新智慧政务“优信办”,打造“蓉易办”成华服务品牌,开展政府服务“好差评”,设立“办不成事”受理窗口,实现全区政务服务事项100%“最多跑一次”、100%差评回访整改、100%网上可办、92%全程网办,审批时限提速87%。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告知承诺”制度,规范公开权责清单5272项,实行企业开办“一窗式受理、一环节办理、一套章免费办、一团队代帮办”,打造产业功能区“企服之家”,实现企业开办“4小时+0成本”,园区企业办事“秒批”。成华获评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全国最佳国际化营商环境城区。
高效率推进行政执法“加力度、增温度”。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构建跨领域跨部门联合执法、协作执法机制,稳妥推进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执法有力,其他领域推行柔性审慎执法。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健全,并发挥作用。行政执法主体权限等信息全面主动公开。严格执行2人以上执法、亮证执法,主动告知执法事由、救济渠道等规定,执法决定依法及时主动公开。推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探索创新“3+N”执法机制,构建“律师随队执法、群众随案监督、服务随件联动”执法模式,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率100%。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严格依权责清单固化细化执法责任,健全执法过错纠正和责任追究制度。创新“互联网+监管”智慧执法,深化行政执法“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成华区“盯死执法环节风险点”等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专题报道。
高水平推进基层治理“解难事、办实事”。稳妥实施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畅通“府院对接”季度联合通报机制,重大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率100%,行政复议决定履行率100%,行政诉讼败诉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探索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现街道、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全覆盖,携手省委党校组建人民调解高校专家顾问团,在全国首创“四诊四调”分层过滤解纷机制,“律警民”协同调解实践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案例,人民调解“五化联动”改革试点经验被司法部推广,万年场司法所获评全国模范司法所。构建“15-10-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大联动微治理”入选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四川省法治政府建设创新实践案例,“公证最多跑一次”改革经验做法被国务院在全国复制推广,成华区依法防控疫情工作模式得到世卫组织肯定,1家律所获评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2家单位获评全国法律援助先进集体,2个社区通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复验。
坚持创新创优
建实法治政府建设“品牌标杆”
突出“法治筑基”,推广“法治账图模式”。聚焦破解“业务与法制结合不紧”问题,将“法治账图”作为依法履职基石性工作,在全区各单位全覆盖推行“一账一图两本”,推动实现“法、岗、人、事、责”紧密结合。
突出“法治利企”,做优“一流营商环境”。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搭建新经济领域孵、产、研、创、投“五位一体”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出公民和企业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产品52项,培育了中建西勘院、富森美等一批依法治企典型,成华区获评全国十大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区。
突出“法治营城”,护航“城市有机更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在全国率先建立城市有机更新决策草案、项目规划、施工建设、运维管理等“全链条”合法性审查制度,创新项目现场“律师派驻”制度,成华城市有机更新工作获评全国民生示范工程。
突出“法治润心”,营造“全民普法场景”。提档升级成华宪法主题街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等省级法治阵地,创新打造全国首个“云学法云普法”智慧平台,率先点亮全国首批“法治融屏”,营造全民普法“点一点、扫一扫、喊一喊、听一听、寄一寄、拨一拨”体验场景,推出普法代言人“熊猫嘟嘟”,成华区获评全省“法律七进”试点示范单位。
突出“法治惠民”,打造“社区法律之家”。将全区83个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站升级打造为“社区法律之家”,培育“伟旭公益法援”“天义调解室”等特色品牌,建设经验写入全国“八五”普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