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区健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2021-12-03 10:44:25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今年8月,成都市新都区被省财政厅、省司法厅确定为全市唯一一个乡镇(街道)政府购买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的省级项目试点单位。试点工作以来,新都区抢抓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推进试点机遇,创新实施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改革,按照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治理效能、促进农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加快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将法治建设触角延伸到基层社会最前端,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法治保障。


成都市新都区召开法律顾问服务试点工作部署会

成都市新都区司法局供图

从“行政委派”到“购买服务”

激活改革创新一江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新都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工作部署,高度重视提升全区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新都区委主要领导通过区委常委会专题学习、召开动员部署会等形式,引导全区上下深刻准确把握认识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重要意义,将镇(街道)购买村(社区)法律顾问试点工作列入依法治区重点项目全力推进。

新都区司法局、财政局在全区联合印发《新都区镇(街道)政府购买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新都区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标准》,明确工作目标、服务标准、工作责任、保障措施,在全区9个镇(街道)、182个村(社区)全面开展村(居)法律顾问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工作,坚持以法律顾问服务乡村振兴为牵引,不断提升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根据村级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纠纷信访维稳等情况,新都区多次联合调研确定采取因素测算法匹配工作经费,打破了过去镇(街道)“一刀切平均分配经费”的标准,实行差异化匹配资金。同时,新都区将选择律师的权利直接下放给各镇(街道)、村(社区),实行公开化购买服务,改变原来“摊大饼式”的行政委派,进一步提升了律师队伍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从源头上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改革。

从“单一服务”到“多元共治”

打好改革创新组合拳

日前,新都区桂湖街道驻村律师以“普法茶话会”形式,向30余名企业负责人和职工宣传法律知识。每个村(社区)配备不少于一名法律顾问,法律顾问必须执业1年以上,每一名法律顾问承担服务的村(社区)数不得超过3个……如今,新都区182个村(社区)已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村(社区)法律顾问走进各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开展各类法治讲座,这样的普法活动在新都区已经实现了常态化。

工作中,四川普联律师事务所与大丰街道崇义社区“结对子”,建立党建联盟。借助该平台,普联律师事务所党支部组织律师走进社区开展公益普法讲座、发放普法资料,参与社区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参加基层政府突发重大集体事件处置,协助化解社会矛盾,以普法行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新都区鼓励部门、服务机构支部与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组建党建联盟,发挥其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新都区还安排综合素质高的政法干部在村(社区)任职,在全市率先实现社区民警下沉社区,推选党员法律专业人才任村(社区)书记,不断提升村(社区)治理“领头羊”的法治化水平。

同时,新都区整合法院、检察院、民政、信访等部门优势资源,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与检察服务、诉源治理、信访服务等对接模式,同时融合法官、检察员、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专职人民调解员、仲裁员等法律专业资源,又注重运用“巡逻队员”“网格员”、村(社区)“法律明白人”以及退休法官、退休检察官、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五老”等社区资源,同时积极发挥高校教师、法学生、志愿者等社会资源,以需求为导向,努力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覆盖法律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构建具有新都特色的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完善供给体系,推进村(社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大水漫灌”到“深耕细作”

法律服务供给更加精准

建立一个微信服务群,每季度一次法治讲座、一次村务法律集中审查、一次法律风险排查、一次不少于8小时的现场法律服务,每年一份法治提升建议报告、一卷法治档案,法律顾问所在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法律服务进村(社区)活动……针对过去传统的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方式,新都区创新实施“七个一”工作制度。

法律顾问除列席村居会议,审查合同,解答法律咨询,定期开展法治大讲堂等提供不少于8小时的现场法律服务外,还积极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利用互联网实现8小时外“延时服务”,让群众可以足不出户即可获得专业的法律服务,让法治真正走进群众内心。

紧扣高质量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建设目标,新都区组建专门法律服务团队,实行“产业链+法律服务”模式,对乡伴乡村、川音艺谷创意园等5个重大农旅项目出具法律意见书。按照“明确需求——回应需求”的思路,针对近年来村(社区)在产业发展、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土地流转、赡养继承等方面的法律需求,组织村(社区)法律顾问提供4个方面、18项具体工作的服务,包含为村(社区)重大经济、民生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决策提供法律意见,帮助审查民事合同和协议,接受委托参与项目谈判等诉讼及非诉讼活动等,通过精准回应基层法律服务需求,使专业律师参与基层治理成为一种现实路径,有力助推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和美家庭构建,切实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治理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事后考核”到“全过程监督”

打造科学绩效考核模式

如何对法律顾问实行科学绩效考核,新都区司法局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建立服务监测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将从前的“事后考核”变为“全过程监督”。在担任村(社区)法律顾问期间及聘任协议终止后一年内,在诉讼或者仲裁案件中村(社区)相关利益的对立方请求委托的,律师应严格回避、禁止代理该案件;对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采取清单式服务、台账式管理、评分制考核,明确退出或续聘的条件;对工作推进不力、进度滞后的提请区领导进行约谈;对工作推进得力,成效明显的予以通报表扬……

试点工作中,新都区出台《新都区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标准》和《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绩效考核评估办法》,严格规范村(社区)法律顾问行为,以回避原则规范律师代理案件。同时,明确了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方法,明确考核结果将运用于是否全额发放购买服务费用和是否继续同承接主体签约过程中。通过考核评估,进一步提升了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质效,加速形成了“优者胜、劣者汰”工作格局。

为加强服务监测机制,新都区统一建立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日志和工作台账,由驻村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通过一次一记、一事一记、一村一卷进行详细纪律。司法所按月统计每名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试点工作相关数据,并上报工作动态。区司法局汇总工作数据,并对每名法律顾问的服务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调查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同时建立镇(街道)政府购买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试点工作定期通报机制和法律顾问服务机构人员退出机制。试点以来,新都区开展了专项督查12场,明察暗访30余次,书面通报2次,把镇(街道)政府购买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试点工作的督查情况纳入依法治区目标绩效考核,全力以赴做实做牢村(居)法律顾问工作。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新都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全力以赴做深做实做细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为建设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贡献新都司法行政力量。

● 数据

试点以来,新都区村(社区)法律顾问共从事审查、修改村规民约40件,审查集体组织经营、土地流转等合同259件,提供法律意见建议140条,调解重大矛盾纠纷147件,避免和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10余万元,提供法律咨询4936人次,开展法治讲座559次,推送普法信息2289条,切实维护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 成绩

今年,新都区斑竹园街道三河村被评为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新都区新繁街道汪家村被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新都区多名热心参与社区治理的律师被评为省、市优秀律师。

编辑:王瀚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