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挂牌56个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示范单位和培育单位,以点示范、引领推动。
•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建成市级社会组织孵化中心1个、区县社工总站8个、乡镇(街道)社工站38个,指导成立社工机构5家,孵化社会组织201家,打造“绿益行”等社工品牌29个。
•率先在全省建成首个街面联勤警务站。西南地区首个禁毒公益平台——“泸州乐禁”上线运行。
•启动“红色驿站”“红色管家”等“红色引擎”,成立网格党支部1672个,培育“红色物业”77家,全市纳入党建统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组织覆盖率100%。
初冬的酒城,无论是热闹繁华的城区,还是静美的乡村,处处都呈现出安定祥和的景象。
五年来,我市着力汇聚基层社会治理力量、破解治理难题,积极进行一项项与基层社会治理息息相关的创新探索,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为“平安泸州”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也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加码。
1
// 探索一
凡人善举有保障 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有关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规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在落实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和见义勇为伤亡人员抚恤补助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在烈士评定、伤残评定、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等方面解决见义勇为人员家庭的实际困难,为见义勇为人员“撑腰打气”,让见义勇为人员得到应有的尊崇和奖励。
徒手将“持枪”劫匪制服的陈力、勇救2名落水女孩的尹志平、制止精神障碍患者行凶的杨宣国……2020年10月,市政府对陈力等5名见义勇为勇士和1个有突出表现的见义勇为群体分别给予每人1万元奖励。搏击洪峰勇救3名遇险船员的胥定明,身患心脏疾病智救他人的牟勇,跳入洪峰中救人的邓吉鸿、李再忠……2021年10月,市政府对胥定明等5名见义勇为勇士分别给予每人1万元奖励。
2021年,我市探索建立了见义勇为行为市场化风险转移新机制,在全省率先为见义勇为行为人提供意外伤害保险,并将见义勇为保险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由市财政全额为全市常驻居民、临时居民(含临时来泸就学、出差、旅游、务工等人员)投保见义勇为险。见义勇为行为人因见义勇为行为遭受意外伤害,并导致其身故、残疾或产生医疗费用的,按相关程序审核确认后,由保险公司根据保险条款理赔伤亡赔偿金和医疗费用。
行为人实施见义勇为过程中身故的,按照每人50万元赔偿限额进行赔偿;受伤的,根据受伤害程度,按每人50万元赔偿限额的10%至70%进行赔偿;医疗费用在每人5万元赔偿限额内,赔偿工伤保险或医保报销后的医疗费用;每次事故赔偿最高可达300万元。
2
// 探索二
医疗保障“一张网” 网格员成为“行家里手”
“在这个APP上,所有政策一目了然,所有村民的参保情况、医疗信息等,我们也能第一时间上传和掌握。村民可以查询医保费,我们也可以向村民随时宣传医保新政策、新变化。”古蔺县金兰街道王堂村网格员孔钊怀口中所说的APP,是古蔺县创新开发的医保网格巡查手机软件。
2020年以来,我市将医疗保障服务和医保基金监管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借助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契机,同步优化调整网格划分,按照“网格统一划分、资源统一整合、人员统一调配、信息统一采集、工作统一要求”原则,综合考虑户籍人口、流动人口、管辖面积和居民的认同度等实际情况,将全市1484个行政村(社区)划分为1948个网格,全面配齐配强1955名网格员,构建覆盖全域的医疗保障“一张网”。
我市还创新开发医疗保障服务APP,融合植入网格员“网格E通”手机终端,内置业务经办、经办查询及基层服务三大便民功能,设置医保在院核查、社会事件上报、举报投诉等11个子项,在市、县、乡三级医保服务中心接入医保管理系统,补充完善功能,实现医疗保障信息“一线宣传、一站服务、一网共享”。
同时,通过定期开展网格员医保业务培训,组织APP开发公司技术人员深度讲解系统操作,市委政法委、市医保局及时传递相关政策,指导业务代办和协办,常用的和新出的政策经优化整理挂在APP页面上,方便网格员随时查阅使用,不断提升服务群众水平。
推行医保网格化服务管理以来,逾80万人次群众接受“面对面”医保政策宣传,20万人次接受医保服务咨询;1.2万余人主动补缴医保;古蔺县、叙永县等偏远地区居民享受了15000余次医保业务代办服务,涉及金额上亿元;全市职工、居民政策范围内保险率分别达84.76%、78.81%,同比提高6.54%、4.90%,延伸了医疗保障基层基础,让群众不跑路,享受医疗保障服务。
市民正在使用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站。赵康明 摄
3
// 探索三
多元化解新格局 人民矛盾调解“遍地开花”
“妈,你腰疼,挑抬活就不要动手了,我们来。”“没事,你们有你们的活路……”如今,在纳溪区护国镇沙田村一李姓农户家,不时会听到儿媳与婆婆之间暖心的对话。然而,在3个月前,这对婆媳却是水火不容,而且持续了20年。
今年7月,纳溪区司法局护国司法所在进村搜集赡养、邻里纠纷等矛盾问题时,了解到李姓农户存在多年家庭矛盾:公婆因在自留山分割上独自占有,导致儿子儿媳不满,从此水火不容。如今两个老人年迈体衰,希望能得到儿子儿媳照顾。“桂花树下”调解员获悉后,当场就在李某家院坝边的桂花树下主持调解。从桂花树蕴含的“和为贵”含义入手,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婆媳解开了心结,双方重拾亲情。
“一树桂花百家香”。今年5月,以“桂花树下”为名的人民调解品牌在纳溪区应时而生,这也是我市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的一个缩影。
矛盾纠纷调解,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五年来,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深入推进“诉源治理”,着力打造党政主导、部门联动、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治的社会矛盾风险防控新格局,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泸州两级法院搭建的“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内有54个特邀调解组织,190名特邀调解员,推动在线调解;公安机关在“云墙”预警模块中创建“高风险”纠纷警情自动监测预警模型,最大程度避免“民转刑”案件或极端暴力案件的发生;司法系统加强与公安、法院系统对接,共同探索建立“公调诉对接”联动机制,联合开发矛盾纠纷化解“公调诉E网通”信息化平台,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