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贯彻达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系列报道②:达州构建“3+3+N”现代产业集群,持续推动“示范区”创建,加快实现“双城圈”北翼振兴

  
2021-10-27 12:32:56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谭别林

10月27日,达州市召开解读和贯彻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新闻发布(第二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杨晓军主持,邀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邓涛、市经信局副局长刘江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问:邓主任,您刚才的介绍中有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市第五次党代会都将“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作为重要内容。那么市发改委作为区域协调的牵头单位,接下来将如何强化“示范”担当,持续推动“示范区”创建,加快实现“双城圈”北翼振兴?

答:万达开三地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自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召开以来,三地高频互动、高位谋划、高效推进,“示范区”创建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共同编制的《“示范区”建设方案》进入报审程序,签订合作协议129项,启动实施合作事项35项,成达万高铁、开梁高速、万州新田港等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加快建设,进展顺利,“示范区”创建迈出了坚实步伐。接下来,我们要把深入学习贯彻《规划纲要》与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聚焦奋力打造“双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的定位。

一是着力推动三地从“有界”向“无界”的格局加快形成。坚持发展规划一张图,认真梳理《规划纲要》中涉及三地发展的重大事项,共同编制实施方案并整体推进。坚持交通物流一张网,聚焦加快建成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国家商贸物流枢纽,共同加大基础设施补短强弱力度,消弭物理界限,加快形成互联互通交通网络、铁公水空联运体系和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坚持社会民生一张卡,聚焦发展成果共享,共同推动户籍、社保、医疗、教育、购房等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川渝通办”事项落地落实。坚持对外宣传一个调,讲好示范区统筹发展故事。

二是着力推动三地从“近邻”向“队友”的角色加快转变。加强三地优势互补、相向而行,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推进延链补链壮链发展,不断做大做强经济支撑。尽快出台万达开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万达开川渝东出智慧物流港等6大功能载体建设及产业合作方案,充分发挥其支撑性、带动性和引领性作用。坚持对外大开放、对内大市场、共享大红利,共同推进重大项目向上争取和对外招引,共同推动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要素资源跨区域自由流动和产业向“示范区”集聚。

三是着力推动创新协同从“起步”向“见效”的目标加快迈进。聚焦打通梗阻、堵点,持续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深化土地、金融、财税、人才等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跨行政区深度融合、高度协同、竞争优势同构的合作协作机制。持续优化协同创新环境,加强区域创新资源统筹和共享,联动创建万达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数字经济产业区和数据综合利用中心,加快形成万达开创新共同体。

问:我们知道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市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3+3+N”现代产业集群,那么请问刘局长,市经信局在产业培育方面有什么打算?

答:达州工业以资源型、能源型产业为主,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这种产业结构会受到极大制约,必须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党代会提出的“3+3+N”产业,不是无中生有、凭空编造出来的,它与全省重点培育的“5+1”现代产业完全契合,是基于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和达州资源、产业条件作出的战略选择。具体每个产业来讲:一是突破发展能源化工产业。充分发挥天然气、锂钾等资源优势,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四川能投集团、浙江正凯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加快推进普光经开区化工园区认定工作,着力打造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绿色化工基地。二是创新发展新材料产业。以达州高新区、达州经开区、普光经开区为平台,依托正威集团、方大集团、航天拓鑫等企业,建立健全产业链条,拓展产品应用领域,着力打造全国高性能纤维新材料产业基地。三是精深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立足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和培育支柱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围绕灯影牛肉、富硒茶、香椿、醪糟等特色产品,创造更多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四是集群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达州高新区、大竹经开区、开江经开区为主阵地,加快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园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廷江现代产业园等重点园区,持续提升产业能级。五是配套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加快融入成渝地区智能装备产业链供应链,规划建设精密铸造产业园和表面处理产业园,研究引进新能源整车及配套企业,打造成渝地区智能制造产业配套高地。六是建链发展轻纺服饰产业。牢牢把握轻纺服饰产业“二次转移”和市场“消费升级”发展机遇,以渠县西部国际轻纺服饰产业城和大竹苎麻产业园为依托,构建纺纱、织布、印染、成衣生产、品牌管理全产业生态链,打造西部品牌服装生产基地。支持各县市区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培育一批特色产业。

问:刘局长,刚才您在发布稿中提到,到2025年,全市将新建成园区标准厂房1000万平方米,园区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那么,围绕这一目标,工业园区建设将从哪些方面着力呢?

答:党代会报告提出要集聚集约强园区,引导优质资源向园区配置,围绕具体目标任务,我们准备从五个方面发力。一是精准定位主导产业。按照市委市政府“3+3+N”主导产业统一部署,明确各工业园区发展1个主导产业+1个潜力产业,围绕主导产业精准招商,推动主导产业加快成链、集群发展。二是创新园区机制体制。全面推行“领导小组+管委会+平台公司”建设管理模式,推动各县(市、区)成立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完善管委会机构,每个园区成立或管理1家国有平台公司,增强园区投融资能力。三是加快建设标准厂房。制定标准厂房建设规划,分解下达建设任务,制定奖补政策,支持政府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工业地产运营商投资建设标准厂房,支持采用工业地产、商业地产、工商业综合体方式开发建设标准厂房。四是完善公共配套服务。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食宿、通勤等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公共配套服务能力。五是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推行“园中园”模式,坚持“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方向,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牌、有亮点、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园区,从而加快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和左右岸生态圈。

问:邓主任,您在发布稿中提到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部分内容,尤其是成达万高铁和西渝高铁,在达州形成十字交叉,对达州的发展意义重大。所以,我们想了解下目前成达万、西渝高铁最新进展如何?

答:在普速铁路时代,达州是西南地区第四大、四川省第二大火车站,成达万和西渝高铁在达州交汇,又将使达州成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枢纽,进一步优化提升达州在全国铁路网中的格局。两条高铁的建设,将加速区域间要素流动,吸引更多产业向达州转移、要素向达州集聚、人才向达州流动,支撑达州融入“双城圈”、建好“示范区”、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有利于达州发挥市场腹地优势,进一步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提升城市能级、促进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建成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

成达万高铁途径达州渠县、大竹县、达川区、高新区、经开区和开江县,在渠县设渠县北站、高新区设达州南站、开江县设开江南站,达州境内共3个站、125.7公里。于2020年11月3日取得国家发改委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2020年12月24日开工建设。位于我市境内的华蓥山隧道段先期开工,截至10月24日,隧道正线已掘进669米,预计将超额完成年初黄强省长现场视察时定下的全年掘进800米目标任务。2021年4月和9月,国铁集团先后组织了成达万高铁初步设计审查会和初步设计鉴修审查会,项目初步设计即将获批。目前,正组织开展先行用地勘察定界等工作,为全线开工做好准备。

西渝高铁途径达州渠县、大竹县、高新区、通川区和宣汉县,在大竹县设大竹站、高新区引入达州南站、宣汉县天生镇设宣汉南站、宣汉县土黄镇设樊哙站,达州境内共4个站、232.8公里。项目可研报告已通过国铁集团鉴定中心审查,2021年6月,国家发改委委托组织专家对可研报告进行了评估,国家铁路局也开展了行业审查,本月中旬,项目可研报告已通过国铁集团审查,国铁集团将联合四川省、重庆市、陕西省上报国家发改委批复项目可研报告。我们将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批复项目可研,协助加快推进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尽早实现开工建设。

编辑:夏修露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