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昌文
为全面推进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成都市新津区法院紧密结合全市法院“规范、提质、增效”攻坚年主题实践活动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努力推动诉讼服务线上线下功能互补、有机结合。7月26日,新津法院集中送达中心正式投入运行,该中心提供法律文书预约自取、直接送达、电子送达、邮寄送达、委托送达、公告送达等“一站式”送达服务,为司法便民插上智慧翅膀。
送达方式全面覆盖
构建“集约化”送达机制
集中送达中心涵盖短信送达、邮件送达、电话送达、邮寄送达、直接送达、公告送达、委托送达等法律规定的送达方式,并充分利用地址大数据,智能规划送达路线、送达方式,有效提高送达效率。集中送达中心对接收的送达任务,审核案件信息无误后,立即推送至呼叫中心进行电话送达,由电话送达专员在5分钟内电话联系当事人核实身份信息,询问是否同意电子送达。同意电子送达的发送短信,并告知不利后果;不同意电子送达的引导直接送达或邮寄送达。当日无法完成电话送达的,或不能电话送达的,立即转入EMS邮寄送达、直接送达、公告送达等其他方式,形成了集电子送达——邮寄送达——直接送达——公告送达于一体环环相扣的高效化送达机制。对于当事人未留电话或者停机、地址信息不详细等情形,集中送达中心还依托公安及三大运营商通信大数据平台,查询当事人实名制电话号码,开展电子送达事项,电子送达成功率达83.13%。自集中送达中心试运行至今,累计创建送达任务490人次,送达各类法律文书1120件,其中一般类文书967件,结案类文书153件;平均送达时长仅1.3天。
送达平台智能高效
法官全程在线操作
为给法官办案提供智能化、快捷化、高效率信息服务,集中送达中心依托案件管理系统,探索运用集中送达管理模块开展集中送达工作。所有需要送达的文书在办案系统生成后自动加盖电子印章;法官助理或书记员通过办案系统一键点击创建送达任务,集中送达中心完成送达事务并提交送达报告,实现审送分离。与此同时,各类送达节点信息实时同步,送达过程及结果信息直接嵌入案件管理信息系统,法官可以实时查看送达进展情况,整个过程均在办案系统完成并且留痕。同时开发“法官小助手”微信小程序,审判人员可随时通过“小助手”在线查看送达进度、听取电话录音等,真正实现法官减负、审判提速。
健全制度管理
确保信息流转安全
集中送达中心建立关键人、关键环节、关键指标安全责任体系,保证集约送达安全可控。在人员选任方面,通过政审流程、党员优先、签订保密协议等方式加强工作人员的选任。服务外包公司参与送达人员的选聘均由法院审核把关,通过集中签订保密协议、开展保密培训等方式提升队伍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在场所监控方面,对固定场景工作区域实行全域录音录像,严防法院数据异常外泄。在技术限制方面,终端电脑全部纳入违规外联和安全准入系统管理,封禁移动存储使用,实行文件打印行为审计,限定工作人员浏览权限,降低信息大范围泄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