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政法人用担当描绘百姓生活新画卷 蓬溪县公安局在旷继勋公园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2021-07-13 09:51:20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罗孝伟 刘文慧 潘红

今年6月29日,位于蓬溪县大石镇牛角沟村的四川红军第一村——旷继勋起义遗址正式对外开放。同一天,位于射洪市的贺诚生平陈列馆经过改展也重新开馆。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实物,时光的镜头被拉回到92年前。那时,革命的火种,已在风雨如晦的中国大地开始燃烧。


1929年6月29日,一颗红色信号弹在牛角沟村划破漫长黑夜。川军旅长旷继勋率领4000余人在这里树起了“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的旗帜,建立了西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蓬溪苏维埃政府。这场历时一个多月的起义虽以失败告终,却打破了当时笼罩全川的白色恐怖危局,对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旷继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如今,记者走进四川红军第一村,革命的星星之火虽已燃过近百年岁月,但在这片充满热血的土地上,革命的精神永远留在了遂宁政法人的心中,他们用忠诚续写了“旷继勋精神”的时代新篇章,用担当描绘出百姓生活的新画卷。

红色富矿红火了百姓日子

在牛角沟村,每天早上6点,98岁高龄的村民王作松都会做同一件事——走上一个多小时的路,到村里旷继勋的雕塑前祭拜并敬上一碗饭。王作松说:“只要我还活着,就会一直守下去,让旷继勋的精神和事迹继续流传下去。”1929年,战火纷飞,6岁的王作松因为吃不饱饭已经奄奄一息,旷继勋的一碗“救命饭”救活了快要饿死的王作松。

这一碗“救命饭”的恩情,王作松记了一辈子,而旷继勋起义部队为了人民的革命精神也在遂宁市落地生根,种下了一颗颗乡村振兴的种子。

从蓬溪县城出发,沿着水泥路一直往前走,30分钟车程就达到牛角沟村。离村口还有几百米,远远就能看见“四川红军第一村”的丰碑。“我是土生土长的牛角沟村人,也是村里的红军历史讲解员。”20多岁的村民小郭告诉记者,这几年,牛角沟村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依托旷继勋起义遗址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和小郭一样,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整个项目以重温旷继勋革命事迹和弘扬红色文化为主线,以红色文化、旅游文化、农耕文化为重点,着力把牛角沟村打造成为全省红色乡村旅游目的地、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全省党性教育基地、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项目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由政府主导,采取“公司+村级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牛角沟村部分村民)+社会投资”的股份制投资方式,企业为困难户垫资入股,前5年所有亏损均由资方承担,盈利则按股金比例分配。

“目前,村里已经有2000多名村民以劳力、闲置房屋和土地等形式入股公司,不仅能享受股份分红、房屋租金,还可在景区内自主经商。”牛角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勇介绍,“村民最多可以有10股,每股是2000元,预计按8%到10%分红。”

红色旅游热潮带给村里的变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平整的水泥路通村入户,政府出资修建的新民居鳞次栉比。不仅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村里的产业如今也更兴旺,目前全村有3家专业农业合作社、19户家庭农场、7户种养殖大户,2000余亩核桃、杂柑、西瓜、中药材、枇杷、黄金梨等特色产业,村民过上了“在家门口赚钱”的好日子。村民安全感进一步提升,由村级警务室负责村里的治安巡逻、矛盾纠纷化解,目前有30处“雪亮工程”,村中核心区域做到摄像头全覆盖,村民们还成立了普法宣传队,由大石司法所负责不定期专业培训……如今,在牛角沟村,红色文化让村民们的日子更加红火。

沿着被称为“最美乡村公路”的农环线穿村而过,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小洋楼,一幅幅山清水秀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这里是射洪市瞿河镇龙凤村。

日前,龙凤村法律顾问吴晓莉早早来到村委办公室,准备参加村级事务决议。这次村级事务决议,要对村里聘请保洁员队伍的事进行表决。作为法律顾问,吴晓莉要对村里的重要事项进行合法性审查。当天,通过“四随机+两固定”的办法,从“四分类成员库”成员中随机抽取4名村(居)民代表、与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和驻村(社区)法律顾问组成“六手印记”工作小组。大家对保洁队伍的事情充分发表意见并达成一致后,村民代表、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和吴晓莉在文件上按下手印。这六个鲜红的手印,是射洪市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发村(居)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内生动力的生动实践。表决结束后,村民们纷纷表示:“有法律顾问把关,再加上‘六手印记’的使用,群众充分参与决策,过程透明,大家都信服。”

村(社区)自有资金单次支出5000元以上,涉及上级支持以村(社区)为主体实施的投资金额5万元以上工程项目;重大村级发展决策及其他“三资”管理重大事项等村级运行事宜……这些涉及村级运行等基层治理事项,都将在村党组织组织下,采取“一事一抽签、一事一组队、一事一讨论、一事一审查”的办法,由村务监督委员会从“四分类成员库”抽取产生“六手印记”人员。随后,经过讨论、风险预估、组内表决等操作流程,“六手印记”人员在讨论表决结果上按下手印。“‘六手印记’工作法减少了村里群众对村干部的猜疑误解,促进了村内事务的规范运行、公开透明。不仅如此,还预防了很多法律风险。”龙凤村党支部书记何洪霞介绍。


乡村治,百姓安,天下稳。“六手印记”模式,既完善了村级监督机制,也成为一个村民议事的协商平台,充分保障了老百姓的参与权、知情权、民主管理权和监督权。如今,“六手印记”工作法已成为射洪市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一个制度保障。随着这一模式的推广,一批批业兴、村美、民富的新村在射洪市正悄然兴起,一张张村民们的笑脸述说着如今美好的新生活。

红色初心推动着工作创新

红军初期的医疗条件相当艰苦,由于敌人严密封锁,部队药品、器材严重匮乏,手术台就搭在深山老林的茅棚中。看到苦苦忍受病痛折磨的红军战士,担任军委总军医处长的贺诚心如刀割,第一个提出要成立红军自己的军医学校。

1931年11月20日,红军第一所军医学校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贺诚兼任校长;1932年3月,军医学校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这所学校从创办到长征前,共培养军医班学员181名、调剂班学员75名、看护班学员300名、保健班学员123名、研究班学员7名,为中国军队的医疗卫生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遂宁人纪念贺诚,也传承他勇走新路的革命创新精神。

在蓬溪县,当地政法系统创新将民法典与书法之乡“两法相融”,打造了蓬溪“法润蓬山·律浸溪水”法治宣传品牌。

医谚云“上医治未病”,社会治理同样如此。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法治意识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矛盾纠纷步入司法诉讼渠道解决。作为百万人口大市,射洪市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早在2016年,射洪市就在全省率先提出深化诉源治理改革。

“诉源治理就是对诉讼的源头治理。就是要通过多种治理手段,预防潜在纠纷、化解已有矛盾、减少进入诉讼环节案件数量或有效分流诉讼中的案件。”射洪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射洪市委、市政府主导成立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暨诉源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改变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社区村镇、法院“各自为战”的局面,推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通过对信访咨询、诉讼立案的大数据分析和态势研判,射洪市委、市政府提出按照非诉、不宜诉、不必诉、宜诉等4大类进行化解,通过涉众涉稳纠纷解决平台化、多发型纠纷处置专业化、日常型纠纷化解网络化,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前端。

走进射洪市法院,诉讼服务大厅外的律师法律服务室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每天都有律师在此值班,来访群众可以先在这里接受调解服务,有需求的再前往大厅内。我是2018年8月左右来到服务室的,平均每月在此值班十七八天,一天能接待5至6名来访群众。”当日值班律师税爱兵告诉记者。


“对于进入诉讼渠道的案件,法院在调解优先的同时,确保审判专业化。”射洪市法院副院长白勇介绍,该院成立了专业化速裁团队,确保简案速裁,可高质高效审理80%以上的民商事案件和部分简单刑事、行政案件,平均审理时间20日以内。在专业化审判方面,该院成立了10个专业审判团队,实现了裁判尺度统一和矛盾高效化解的目标。

在射洪市矛盾纠纷联调中心办公室里,行政机关、人民调解、行业协会等13个专业调解组织采取人员派驻、参与调解、决策咨询等方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为集中处置“不宜诉”的重点矛盾纠纷,射洪市成立了民间融资帮扶处置办、棚户区改造处置办、矛盾纠纷联调中心三大平台。对于不宜诉重点案件,法院还可以直接委托有关单位进行调解,并将办理情况纳入考核,

面对日常纠纷,射洪市则构建了由综治中心牵头,“三所一庭”密切协作,矛盾联调员全面覆盖的日常解纷网络。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综治网格员和法律明白人的优势,推进落实调解前置机制,绝大多数简单日常“不必诉”纠纷,通过基层解纷体系前端化解。

2019年8月2日,射洪县印发《射洪县诉源治理工作细化方案》。该方案的制发,标志着“党政主导、非诉为主、诉非衔接、专业审判”为基本框架的“三化融合,四位一体”诉源治理大格局在射洪市开花结果。据了解,2019年以来,射洪市综治系统共排查纠纷19586件,非诉化解率达98.3%,法院民商事诉讼案件连续5年稳定在3200余件,万人起诉率保持在约0.3%。

如今,诉源治理成为我省传承和创新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也是我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一块“金字招牌”。

红色基因流淌在政法人的血液里

1916年,19岁的旷继勋响应革命号召入川从戎,短短几年就从普通士兵晋升为旅长。1923年,旷继勋部队划归刘伯承麾下,在刘伯承的指引下,旷继勋树立起“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坚定信念。1926年,旷继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同年11月建立了四川省第一个军队支部——维川军支。旷继勋入党不到七年便英勇牺牲了,但他身上表现出的忠诚党性一直光耀赤城,引领遂宁市政法系统一代代党员们奋勇向前。

获得“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的蓬溪县公安局赤城派出所教导员陈国淑就是其中一员。作为一名基层民警,陈国淑说最重要的就是牢记民警的民是“人民”的民,民警的警是“人民”的警。在派出所当户籍民警时,陈国淑利用闲暇时间走村入户,短短半年就跑遍了辖区28个行政村,走访了7000多户群众。在蓬溪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时,陈国淑乘坐警车在深夜执行抓捕任务时被皮卡车冲撞,惊魂未定的她却立即和队友一道冲上前,擒获了随身携带猎枪和砍刀的嫌疑人。“第二天,我们押着嫌疑人指认现场时,我才发现车子后轮印离悬崖只有不到十公分的距离!”陈国淑回忆。


射洪市检察院检察官邱林明也是“旷继勋精神”的践行者。提审嫌疑人时,他心细如发,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审查案卷时,他见微知著,绝不漏掉任何一项证据;提起公诉前,他明察秋毫,从未错控过任何一项罪名。在办理张某某、赵某某等10人强迫交易、敲诈勒索案时,加班成了邱林明家常便饭。为了确保涉恶团伙每一个人、每一项罪名都有确实充分的证据证实,邱林明连续加班熬夜,与办案组成员对三十余卷中的每一份证据都进行仔细地审查,厘清案件事实,最终形成了近百页的审查报告,将被告人绳之以法。

在遂宁市政法系统,像陈国淑、邱林明一样用行动践行“旷继勋精神”的政法干警还有很多。他们是在去年遂宁市遭遇百年一遇大洪水时,冲锋在前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疏导群众撤离,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的民警洪波;是勇救芝溪河落水老人的民警杨爱军;是在疫情期间脚裹夹板、手拄双拐为当事人答疑解惑的遂宁法院“十佳青年”获得者张玉婷;是在医院准备手术时,接到紧急报警却立即赶往现场抓捕犯罪嫌疑人的民警黄文力;也是走遍了全镇大街小巷和千家万户,调解纠纷40余起,调解成功率95%以上的沱牌司法所所长郑沾容;更是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的蓬溪县法院女子诉讼服务队……

结语

如今,战火纷飞的日子已经远去了,和平年代里,遂宁市政法干警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守护着这一片红色热土,铸牢政治忠诚,践行为民服务,他们是新时代的“旷继勋”,也是新时代的“贺诚”。

编辑:王瀚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