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泉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陈博
近年来,蒲江县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推动理念、主体、重心“三个转变”,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年提升,在全省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中连续四年获全省第一。
理念之变
健全党建引领制度机制
推动社会治理由政法主抓向领域融合、部门协同、区域协作转变。首先是深化农村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一核多元、共建共治”2235品牌创建、现代农业“四个三”、全域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四大工程”;建立市域社会治理示范线双牵头双督导双考评机制;与雅安市名山区、眉山市丹棱县等周边区(县),建立治安联防、特殊人群联管、涉稳事件联处等区域协作机制。
推动社会治理关口前移、服务前倾、力量下沉,深化“一村一警”,健全村警任村(社区)副书记或主任助理制度;建立网格陪执队、派驻检察室、“90后”法律服务队,推动治理在一线加强;开发“平安蒲江”公众号和“阳光蒲江”政务电视平台,受理信息线索2.6万条,兑现线索举报奖励30万元,推行社会风险信息提前掌握、问题提前研判、平台提前搭建、预案提前制定的“四个提前”工作法,实现变被动“灭火”为主动“防火”。
主体之变
构建多元参与共治格局
突出共建共治共享,推动群众由“旁观者”变“参与者”。深化区域化大党建,落实党员“双报到”。搭建“党组织+合作社+业态+农户”等平台,动员群众组建专业合作社486个,打造“花开麟凤”“铁牛新村”等共建共治共享“网红”打卡点。创新建立说事室、民生信箱、说事墙、网格E家、群众工作之家“五位一体”“村民说事”制度,健全“说议办评”运行机制,协商解决群众诉求800余件。创设村支两委、党员群众之间双向承诺双向评议的“双诺双评”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推动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大合唱”转变。成立“三个联盟”,创新建立农民新村、农业园区、工业园区三个平安联盟;建强“三支力量”,建立专兼职综治巡逻队伍、网格员队伍、“五老”乡贤“红袖套”等平安志愿者队伍4498人;开展“三社联动”,孵化培育社会组织200余个、培养专业社工438人、开展社区营造150场次。
重心之变
打通社会治理末梢“堵点”
坚持科技支撑、智能辅助,推动监控增点扩面、治安“盲点”变“亮点”。实现视频“群众手机看、综治平台巡、公安办案调”一体化,不断完善“天网到街、雪亮到村、慧眼到户”智能防控体系。
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推动居民小区由乱到治、社会治理“短板”变“样板”。创新社区、院落党支部、业委会、物管、共建单位、社会组织参与的“六方议事”机制,理顺各方责权利,建设电瓶车集中充电点139个,大幅提升物管费收取率;创新一会牵头、两长带领、三员协同、N个组织和群众参与的“123+N”新村治理模式,实现了矛盾少、治安好、环境优美、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