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洪儒
推荐《成都街巷志》,因其视角之独特、跨度之广博、描摹之细微。在袁庭栋先生笔下,成都的水、桥、道路和街巷由地理名词幻化为鲜活的文化符号,跨越三千年时空,将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徐徐铺陈……
水流是成都的灵魂。成都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河流自雪山峡谷奔涌而下,形成广袤的冲积平原,打开了古蜀文明的金声玉振。先秦蜀郡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都江堰,天府之国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温江杨柳河水阔鱼丰,孕育了灿烂的鱼凫文化,新都桂湖天清水碧,桂香飘进杨升庵的字里行间。浣花溪边翠竹修篁,催生了发达的造纸业,多少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将半城风月写在薛涛笺上。府河、南河汇入锦江,濯洗出蜀锦缎的明艳,冲泡出盖碗茶的甘洌,酿造出水井坊的醇美。江流千古,桨声远去,李杜文章传唱不息,“锦江夜游”画舫如织,续写着城市夜晚的无限胜景。
桥梁是成都的纽带。万里桥是成都已知最老的桥,诸葛亮在此送费祎出使东吴,杜甫无数次凭栏伫立,俯瞰大江滚滚东去,遥望西岭苍茫积雪。驷马桥边,司马相如乘着高车驷马荣归故里,洗面桥畔,刘备正用河水洗去脸上风尘。青羊庙会,人们在送仙桥与各路神仙送别,灌县古城,阵阵晚风吹过南桥下的蓝色眼泪。老城墙拆除的42.8万块砖砌成了锦江大桥,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九眼桥的灯火依然璀璨,笙歌四起酒热正酣。还有磨子桥、青石桥、二仙桥、倪家桥、高升桥……不少桥梁实体已消失,但地名沿用至今,刻画着河桥密织的城市面貌,勾连起成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道路是成都的动脉。营门口通了成都第一条公路,记载着老西门车站的车水马龙,也收藏我年少时的求学足迹。人民南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修建,串联起锦江宾馆、华西坝、省体育馆等闪亮的地标,天府大道南延线旁的星星点点,如今早已是珠光成片。文翁路上,石室弦歌千年不辍,见证蜀地从蛮荒化外到钟灵毓秀,红星路文脉绵延,巴金、刘心武、流沙河、阿来等诸多名人在此寓居。赵雷歌中的玉林路曾是古代驻军之地,而今是休闲娱乐的打卡胜地,春熙路的百年老店与现代商厦并立,昔日的小商品市场蝶变千亿级商圈,老成都的市井烟火,在霓虹闪烁中温暖如初。
街巷是成都的肌理。东大街自唐宋繁盛至今,诞生了世上第一张纸币交子,宽窄巷子少城建筑遗存犹在,青砖黛瓦更添当代风华。华兴街上名角如云、高朋满座,那是声名远扬的“川剧窝子”,大慈寺街的古刹隐于闹市,喧嚣声中忽闻寺僧晚唱、钟磬悠悠。自古以来府衙林立的正府街,留下了我们许多次夜归的身影,光华村街坐落着我的母校,百年峥嵘历久弥新。此外,还有无数街巷连结旧时风物,如同纵横交错的历史经纬:陕西街、湖广馆街、江南馆街、燕鲁公所街,移民潮孕育了开放包容的城市气度;文殊院街、白云寺街、纯阳观街、小天竺街,多元宗教在此和谐共生;海椒市街、草市街、浆洗街、纱帽街,商贾往来,好生热闹;银杏树街、泡桐树街、芙蓉巷、桂花巷,何处无芳草,何处不诗情?
从街角巷弄、水路桥头打望成都,历史并非远去的回声,而是当下的呼吸、同频的心跳。我们不只要读她昨日之事,还要随她今日所行,向着她奔赴的远方,休戚与共、荣辱与共,尽己所能为这片热土至诚奉献、再续华章。
(作者单位: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