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晓
小时候,很喜欢香港电视剧《巾帼枭雄》中柴九哥的一句经典台词——“人生能有多少个十年,一定要痛快!”2014年进入法院,迄今刚好一个十年。我也想问自己:嘿,你过得咋样?有没有痛快?
十年一弹指,我发现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永远都很年轻,真的诠释了人生的“痛快”。对于我们法院人来说,从日渐升高的发际线也能看出,确实是十年辛苦不寻常。当我们的青春逐渐消失在案卷的洪流中,当时光流转在更迭的制服里,如果没有思想的指引、精神的坚持,大抵是抵御不了时光的。
一个人的经历总是由无数微小的细节编织而成,它悄无声息,却承载着成长的力量。
记得初到法院担任书记员,我比较讨厌的工作是整卷。不同于现在无纸化办公改革后的一键扫描电子归档,我们那时就是一页页人工排序、手写编码,然后用尽洪荒之力钻出一个个孔洞,最后缝线装订。我曾经无数次吐槽,天天装卷,天天归档,我练就的这般手艺,不开裁缝铺那不都白瞎了?可我的法官师父对我说:“那一本本厚厚的卷宗,恰似一帧帧电影片段,不仅记录着案件的来龙去脉,更承载着当事人的殷切期望。卷宗紧密关系到案件的完整性以及可查性,体现的是法律的权威。”一件简单但需要勤奋和坚守的工作,当真正理解了其背后的价值,就有了坚持的理由。
“勤奋”是养成之基,这是我作为法院人的第一课。
2021年2月,天府中央法务区正式启动运行。作为专业审判矩阵的一环,成都互联网法庭成立并入驻天府中央法务区,很幸运在法庭成立之初获得两年下派锻炼机会,我也转型成为了一名互联网审判法官。“AI换脸”“人工智能”“爬虫协议”,大量新类型互联网案件涌入我的视野,5G互联网法庭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审判方式。面对新的工作赛道,怎么办?修炼呗!
“互联网法官”是如何炼成的?我们要闯的第一关就是“裁判规则关”。面对新类型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网络服务合同、新型互联网侵权纠纷案件,没有现有法条援引和案例参考的情况下,法官如何“释法”精准,如何“造法”有度?再就是“技术关”。大数据索引、司法区块链存证、异步审理,在线庭审规则……如何深度打造和融合科技司法概念,让数据多跑路,人民群众打官司少跑腿?关关难,关关也得过。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也在摸索中不断精进:办理了全国首例违反在线诉讼规则司法惩戒案、买卖“抖音”账号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案、网络大V名誉侵权案等典型案例,连续荣获最高人民法院优秀案例分析奖、四川省委政法委“五年百佳案例”、全省法院“十大典型案例”“十佳裁判文书”“十佳庭审”,多项国家级审判业务成果和国家级调研奖项;撰写互联网涉未成年保护、互联网“一站式”诉讼服务主题法治微电影连续荣获最高法院“金法槌”一等奖、二等奖;推出了“法言网事”“网络普法e起学”等普法公益活动,让线上的“多数”网络消费者、网络暴力受害者和身患残疾的“少数”青少年群体同样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
“专业”是养成之本,调研是养成之艺,这是我理解法院人的第二课。
张军院长告诫我们,老百姓来法院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绝不是来走程序的,感受公平正义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不是我们自己!这十年来我常常在想,经常会议上、文件上讲“落到实处”,可这个“实处”是什么?我究竟要如何做,才能真正体现一名法官的价值?后来,我慢慢不再纠结这个问题,因为一个人如果真的想要确认自身的价值,只能通过做具体的事情、解决具体的问题来达成。人是可以去“设计”自己的,但绝不是采取投机取巧甚至违法乱纪的手段,而应当是先向内看——觉察自身,并且对自己诚实。唯此才能成为自己,才有能量和能力去体悟和影响他人,进而真正帮助他人。
于是,我开始带着解决问题的态度重新审视我的工作。从裁判规则确立角度,个案裁判固然重要,但我也发现从前端发力,延伸审判职能,促进纠纷的实质性化解意义重大。比如说,我们关注到互联网时代,网络教育、线上美容美发、健身课程预购成为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但“线上预付式消费”也成为互联网侵权诉讼的高发区。因商家线上产品下架、线下关店、虚假宣传等引发的退费争议,让网络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所以我们在办理大量网络预付消费侵权案件后,主动靠前服务,联动属地消委会、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活动,对预付式消费领域的“职业闭店人”进行清退和警示,让“职业闭店人”闭得了店,却避不了法律责任。经过种种针对性多元解纷工作,该类型诉讼大幅下降,市场环境得以净化。
“真实”是养成之道,这是我成为法院人的第三课。
对,王树江院长曾说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这是能产生专家型法官的时代,也是需要专家型法官的时代。我用十年时间,似乎读懂了些许专家型法官的养成“密码”,即“勤奋”是养成之基、“专业”是养成之本、“调研”是养成之艺、“真实”是养成之道。
“小”个体在“大”浪潮中,终究也可以发光、发亮。天府中央法务区从蓝图构想到落地成势,前不久成立的四川法院少审庭、成都环境资源法庭再次为高能级专业司法审判矩阵注入新成员、新动能,也将专业化审判拓宽至新疆域、新层面。在打造全国法治创新示范典范进程中,很幸运在最好的年纪,在座吾辈的法治梦想可以与司法改革最前沿曙光相契合,共同守望。我想,这注定是一场迎难而上的跋涉,也注定是一次革故鼎新的起航。在书写好四川法院工作现代化篇章的改革进程中,已经徐徐展开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布局、大韬略,但也要求我们在座各位具备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大气魄、大担当。这个“大”字,值得我们做更深入的思考和更长久的精进。
有人说青春是那么美好,唯一的缺点就是消失得太快……愿下一个十年,我们依然鲜衣怒马,快意驰骋。
(作者单位:成都铁路运输中级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