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儿坝偶遇采笋人

  
2024-05-10 14:19:22
     

□陈昭敏

  
  春雨贵如油,一声春雷响,森林遍地宝。都说内地孩子有着对草原和大海的执着,而我,一个生长在大凉山却从没踏进过原始森林的“80后”大孩子,比常人更多了一份执着——去深山老林“打”笋子。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父亲在乡政府上班,每天都在下乡,农忙时几天都见不着面。当时的我不明白什么是下乡,只知道父亲经常不在家,一年四季都要到田间地头给群众调解矛盾,常常晒得黢黑,满脚是泥。每到栽秧插草时节,他还要通宵在山上守着放水的村民,防止他们因为抢水灌溉而引发冲突。
  
  母亲则勤勤恳恳地做着小生意,还得抽空忙里忙外操持家务,上山下地干农活,照顾爱生病的我和顽皮的弟弟。她似乎总有用不完的精力,也不怕吃苦,她只怕我又生病了,弟弟又偷溜去乐水湖洗澡了,没及时收的谷子被雨水一泡发霉了。
  
  父母忙着工作忙着挣钱,假期“放养”的我们就去姨妈家和外公家,找表姐表弟们玩耍。农村自由,无拘无束,我们像脱缰的野马,玩泥巴、找地瓜、爬树、滚铁环,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那时的房子多是L型或回字型的平房,冬暖夏凉,一圈篱笆墙围着小院,墙内墙外种着苹果、梨子、橘子等果树,一年四季总有酸酸甜甜吃不完的水果,我这也尝尝那也吃吃,姨妈她们都叫我“五香嘴”。
  
  外公有个“百宝箱”,在木柜子最上层的格子里,里面总能变出好吃的糖果糕饼。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小的我总是踮着脚尖眼馋着“百宝箱”,希望快点长高,看看格子里到底长什么样,是不是像机器猫的四次元口袋一样有魔力。
  
  发糖果的前提是要干活,外公说要锻炼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我们,让舅舅和表哥表姐带着我们打猪草、放牛、担水、种地、薅草。小小年纪就是“女汉子”的我光脚踩在淤泥里,有模有样地学着外公薅稻田里一种叫稗子的草。我们走过的地方稻子往往歪七扭八,外公也不说,只让我们尽情体验劳动。只有自己下了地,脖子被划拉得火辣辣一片红,才知道种粮食有多不易。
  
  每到四月左右,表哥们总会去一个叫“老林”的地方“打”笋子、摘猕猴桃,但每次都不带我和弟弟。我软磨硬泡央求表哥带上我,每次都被他以“你走不起”为由无情拒绝。后来我才知道,“老林”山高路远又不通车,上下山全靠双脚走,“打”好的笋子全靠肩背扛,加上原始森林荆棘遍布,“打”笋子要在茂密的丛林里钻来钻去,容易受伤、走失,表哥是担心我。
  
  慢慢地,在我心里,“打”笋子逐渐成为了一种执念。四月,正是大凉山森林草原防灭火的重要时期,我们去法院对口帮扶的桂花乡三望坡村月儿坝,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巡山护林工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让水泥路修进了大山,我们将车停在原始森林山脚,一路步行巡山。
  
  一场春雨过后,月儿坝的大山深处春笋遍地,据说有上千名采笋人在林中寻宝。鲜、嫩、脆、爽的春笋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一年四季少有的美味。
  
  桂花乡的阿依说,月儿坝长期阴雨,一到晚饭时间就会下起绵绵细雨,所以采笋人天不见亮就要进山,四五点下山。采笋期只有一两个月,当地几乎每户村民每天都会去“打”笋子,勤快的夫妻一天可以“打”200来斤笋子,卖上1000多元。
  
  我们在林中偶遇了三五成群、一家为伴去大山深处“打”笋子的村民,他们背着袋子、带着干粮、骑着摩托,在林间穿梭,在珙桐树下疾驰而过,直到满载而归,在山脚的临时收购点将山中的宝贝换成红彤彤的百元大钞,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林火防得好,青山永不老!”“火源不入山,无处不青山!”“一点星星火,可毁万亩林!”“森林一把火,大地两行泪!”“慢点,注意安全,别在林区违规用火!”同事们扯着嗓子挨个叮嘱下山的车队。我在一旁粗略算了一下,哟,两个月光“打”笋子他们就能挣个好几万,再出去务点工,除去一家的开销还能存下不少钱。每次看到摩托车后鼓鼓囊囊的几大包,大家都跟着乐呵,嘴里数着一袋、两袋、三袋……由衷替他们感到高兴。
  
  “森林防火,人人有责”,“防火常抓,青山常在”。大凉山对此有着血与泪的惨痛教训。雷波县全县幅员面积约有283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约为34%。防火期要从一月干到六月。
  
  作为大凉山的基层法院,每到防火期,院党组就要带队轮流下沉帮扶村,蹲点值守、瞭望巡护、协助排查管控重点人群、清理林下可燃物、劝返可疑进山人员……我们持续拧紧森林防火“安全阀”,只为确保关键时刻能全力守护好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大山宝库。
  
  “家庭矛盾、农林边界等纠纷,一但处理不好,就容易升级成人为纵火!”带队的张林一边巡山一边给下沉的法官和助理传授心得,“《江河之上》看了没?大家要举一反三,妥善调处林区群众的矛盾纠纷,及时排除人为纵火的风险隐患!”
  
  张林的一番话让我想起上个月在桂花乡集中巡回审判的4起案件,这些案件的被告人或盗伐滥伐林木,或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或涉火,无一不透露出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侥幸心理严重。于是,我们又加强普法宣传,在“两微一端”、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典型案例,推送《禁火令》《防火令》等宣传图文和视频,反复加深他们对护林防火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同时提高自救能力。
  
  常言道,“火石儿不落在脚背上不晓得痛”。怎么才能让村民真正把防火记在心上?我们又开展了环境资源保护专项行动,深入案发地、被告人住所地公开巡回审判,把桂花乡党委政府的干部和各村的组长全部邀请来旁听庭审,苦口婆心地分析省内重大、典型失火案件,让他们回去挨家挨户地讲身边的典型案例。
  
  让火患远离森林,让绿色点缀人间。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常常带着自印自制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宣传单,喊着响亮的宣传口号,在巡山护林沿途开展防火法治宣讲,以“走到哪讲到哪”的韧性,号召村民共同参与护林防火、保护生态环境,合力筑牢森林防火“防护墙”。
  
  现在,我长大了,终于明白了父亲黢黑的脸庞和沾满泥土的双脚。
  
  (作者单位:雷波县人民法院)